不斷不揚的建材價格,對工程項目的成本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企業(yè)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應對工程項目的高成本運行是施工企業(yè)迫在眉睫的問題!
如果說2007年普遍看漲的物價,已影響到建筑企業(yè)的創(chuàng)效水平,那么,2008年以鋼材、水泥為代表的主要建筑材料價格的持續(xù)見漲,將直接影響著建筑企業(yè)施工規(guī)模的增長,使很多項目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工程,建筑施工企業(yè)已深深地感受到生產成本迅猛增長的巨大壓力。對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建材價格迷人眼
2008年將是鋼材價格“高位運行年”。這幾乎是業(yè)內分析人士的共識。據多家分析機構分析,雖然國家2008年實行防經濟過熱、防通貨膨脹“雙防”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此輪經濟增長周期遠未結束,國內市場并未出現“資源控制、加工下跌”的預期,相反卻出現了新一輪猛烈的價格上漲,市場庫存銳減,對鋼材的剛性需求規(guī)模依然維持。
鋼價居高不下,是由高成本和市場的剛性需求決定的,與此相對應的就是水泥價格也不甘示弱,繼續(xù)保持上升通道。不少業(yè)界人士都認為,隨著全國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改造、房地產開發(fā)和新農村建設投資的高水平增長,加之水泥產能淘汰原則下的供需缺口,都將構成水泥價格上漲的催化因素,其價格必然會繼續(xù)升溫上行。
至于建筑市場的商品混凝土、油料、木材、沙石、AB填料、級配碎石等建筑材料,更是以走高的態(tài)勢滲透到施工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以中鐵十一局集團一公司武(漢)英(山)高速項目部為例,僅去年一年,因鋼材、水泥和沙石、油料漲價,就導致工程成本上漲1440多萬元,雖然建設單位給予物價調差636萬元,但仍出現800多萬元的虧空,預計2008材料價差將會突破1000萬元。建筑材料市場也曾出現震蕩起伏,但像這樣大幅度地集中上揚還不多見,項目創(chuàng)效的壓力驟然加大。如何適應建筑材料的高成本運行,將是今后項目施工的新課題。
價格上漲非偶然
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理論界早有定論。
首先,世界經濟互通,國門大開,局部堅守低價運行難以維持。在最近召開的“中國經濟發(fā)展論壇”會上,世界經濟學家一致認定,“中國物價通漲屬于輸入型和食品拉動型”。以鋼鐵為例,中國鐵礦石基本上依賴進口,而國際鐵礦石和海運價格的“超歷史”高位上漲,焦炭以及廢鋼等其他原料和燃料價格的大幅度上升,無一不預示著鋼材低價時代已經漸行漸遠。根據相關數據顯示, 2007年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已經從每噸60美元上漲到90美元;從巴西海運到中國港口的即期合同運價,已超過每噸90美元的歷史高位;焦炭價格從年初的每噸900美元上漲到年底的1400美元。據分析,2008年鋼鐵業(yè)成本高位運行的產業(yè)格局,不可能有任何的變化。
其次,國家加大資源、環(huán)保管理力度和宏觀調控政策的導向,在一定時期內促使建筑材料價格持續(xù)上揚。比如,按照國家的產業(yè)指導政策,十一五期間將要淘汰2.5億噸落后水泥產能。去年國家發(fā)改委專門出臺了3個針對落后水泥產能淘汰的政策,目前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大型水泥企業(yè)的定價權得以增強,然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的剛性壓力,在短期內又難以補充和釋放。在這種狀態(tài)下,水泥價格必然是看高不看低。
其三,我國建筑材料價格長時期內將呈上漲趨勢。從長遠角度看,中國是資源短缺但又是資源浪費嚴重的國家,同時又處在投資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增長期,建筑材料價格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上揚走勢。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能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以來,中國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仍是“三高一低”的增長方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我國GDP的總量僅占世界總量的3%~4%,而消耗的鋼材、煤炭占世界消費量的1/4以上,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水泥消費量的40%,用電量為世界用電量的13%,萬元GDP耗水量比國際水平高5倍……
有關專家一再呼吁:我國現有的資源供給結構與消費結構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我們的資源結構已不能支撐以GDP為中心的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建筑材料價格的漲聲四起,實際上是一種強烈的吶喊和呼吁,需要建筑企業(yè)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緩解壓力需“轉變”
材料漲價同其他事物一樣,都有它的兩面性。一方面它給建筑企業(yè)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另一方面它將迫使建筑施工企業(yè)轉變發(fā)展模式與管理模式,在自主創(chuàng)新中尋找出路。
首先,加快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雖然建筑材料漲價已成為扼殺項目創(chuàng)效能力的“殺手”,但相比于粗放管理來說,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材料漲價造成的效益縮水是可以計算出來的,而管理粗放所導致的效益流失卻是個“無底洞”。以某公司鐵阜公路項目部為例,項目主管事事“一手抓”,其他管理人員成為聾子的耳朵,致使管理漏洞百出,僅拌合站就超產超報4400多立方的混凝土量,土石方施工多報4萬方。相當一部分項目部對施工過程中的動態(tài)成本不能及時掌握,為項目虧損埋下隱患。很多項目經理和職工都異口同聲地指出:沒有必然虧損的項目,只有必然虧損的管理。
再以橋梁和隧道所用模板為例,每個單位在開工之初都需要定做模板,少則幾十噸,多則幾百噸甚至上千噸。委托加工1噸模板一般都在6000余元,自己加工也在4000元以上。但同樣的模板,有的單位可使用6次以上,而有的單位使用1次就報銷了。待到工程結束,注意節(jié)約的收集收集當廢鐵賣了,不細心的就東甩西丟不見蹤影了。如果有單位進行回收儲存、歸類整理刷新、予以周轉租賃,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節(jié)省多少資源。
其次,打破小而全的小作坊生產方式,建立一個公開而持久的合作協(xié)調與均衡系統(tǒng),以協(xié)調各方面的利益與合作。目前我國資源短缺與浪費現象并存,資源利用和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重復分散、忽視績效現象相當嚴重。以全國首條時速350公里的武廣客運專線施工為例,各單位加大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但諸如制梁場、雙塊式軌枕場等設施,你建我也建,“你有我有全都有”;有個單位建兩個混凝土拌合站完全夠用,但有關單位非要他們建3個拌合站以壯聲威;原設計為漿砌片石的,非要用混凝土預制塊……諸如此類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不乏其例!
各個項目、各個公司都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或利益集團,指導和推動企業(yè)或部門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以促進各個項目、各利益團體的優(yōu)勢互補、利益共享,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緩解資源短缺、材料漲價矛盾的可行性選擇。以鋼材為例,每年中鐵建系統(tǒng)需求量大約在300萬噸上下,如果實行集中采供,每噸節(jié)省成本30元,利潤就近1億元,超過一個集團公司上萬名職工流血流汗所創(chuàng)造的效益。
其三,大力推廣建筑節(jié)能和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據建設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我國建筑能耗驚人,存在著土地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嚴重、建筑耗材高等問題,F有建筑中95%達不到節(jié)能標準,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fā)達國家的2~3倍,對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負擔和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如何推廣應用建筑節(jié)能和建筑垃圾處理技術,已成為建筑施工企業(yè)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有關報道,在未來的30年間,世界上將出現“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垃圾處理技術”被列在第二位。國際上經濟發(fā)達國家正在積極探索將垃圾變?yōu)橐环N新資源,并將其打造成一個新興產業(yè)。美國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率已達70%,不僅減少了填埋固體垃圾時對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而且降低了資源損耗,減少了施工單位的垃圾處理費用支出。目前,經濟發(fā)達國家正以新技術、新方法、新科學、新組織的全新模式,確保對主要廢棄物流動的控制和對建筑垃圾的循環(huán)利用。他們都對廢棄物的管理和廢物再利用進行了立法,有了一整套全面完整的措施、政策和法律,對推行垃圾處理技術發(fā)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特大型建筑企業(yè),應當重視建筑垃圾回收處理和再利用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為了國家、為了企業(yè)、為了人民把這件利國利民的事業(yè)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