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與基礎工程

2.1工程樁

2.1.1樁位位移

1.現(xiàn)象

全部或者局部的工程樁發(fā)生橫向位移或樁身上浮。

2.原因分析。

(1)樁基礎施工定位錯誤。

(2)工程樁施工順序錯誤。

(3)土方開挖施工錯誤。

3.防治措施

(1)嚴格樁基礎施工定位:樁位的放樣允許偏差:群 樁:20mm;單排樁:10mm。打樁時嚴格按照放樣進行定位,預制樁沉樁以前以及灌注樁成孔以前進行樁位復核。

(2)預制樁施工嚴格控制垂直度:預制樁沉樁時,嚴格控制垂直度,以防止樁頂偏位。場地不平整時,應對樁機垂直度進行調(diào)整,保持垂直。

(3)嚴格按照施工順序進行工程樁施工:在軟土地基進行樁基礎施工時,由于施工順序不當,會造成對已經(jīng)施工完成的樁形成擠壓,造成樁位偏移。并可以采用跳打法進行樁基礎施工,采用跳打施工時,相鄰樁的混凝土強度應達到60%以上;

(4)有序進行土方開挖:土方開挖應有序進行,一次挖深不得過大。土方機械開挖時,應防止挖掘機對樁體造成推擠。

2.1.2工程樁內(nèi)部缺陷

1.現(xiàn)象

部分或者個別的工程樁承載能力不能滿足設計的要求。

2.原因分析

(1)工程樁深度未達到設計要求。

(2)灌注樁施工順序不當時,由于土體的擠壓,會對相鄰的樁體造成影響,輕則頸縮,重則斷樁套管成孔灌注樁的施工對此影響尤其明顯。

(3)孔底虛土或沉渣過多。

3.防治措施

(1)工程樁施工嚴格控制垂直度。

(2)嚴格按照施工順序進行工程樁施工,可采用跳打法施工,采用跳打施工時,相鄰樁的混凝土強度應達到60%以上。

(3)成孔完成后,及時清孔并進行覆蓋。樁孔達到設計深度或持力層后,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擴大頭的施工,完成后要及時進行清孔;樁孔應及時進行覆蓋,以防止有虛土落入;

(4)鉆孔完成并驗收后及時進行混凝土澆筑。清孔完成后,及時進行驗收;放置鋼筋籠;及時澆筑混凝土,以防止塌孔事故發(fā)生;人工挖孔樁等干成孔的樁芯混凝土施工采用常規(guī)方法施工,采用振動棒振搗密實。

(5)混凝土攪拌與灌注基本要求:攪拌應控制材料質(zhì)量與配比計量、坍落度;控制混凝土離析、澆筑厚度及振搗密實;灌注樁各工序應連續(xù)施工。鋼筋籠放入泥漿后,4h 內(nèi)必須灌注混凝土;灌注后,樁頂應高出設計標高0.50m 。灌注樁的實際澆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計算體積;混凝土取樣:同一配比每班不得少于1 組;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每根不得少于1 組。

(6)水下混凝土澆筑質(zhì)量控制:嚴格控制拌合物質(zhì)量,應有良好的和易性,塌落度滿足設計施工要求,防止導管堵塞,造成混凝土澆筑中斷;確;炷恋墓⿷,避免應供料不及時影響工程樁水下混凝土的澆筑;嚴格控制導管提升速度,確保導管下口始終處于混凝土之中;提升導管時,應防止鋼筋籠移位。

2.2基坑支護開挖工程

2.2.1止水失效

1.現(xiàn)象

開挖后支護結構出現(xiàn)明顯滲水現(xiàn)象。

2.原因分析

(1)采用深攪樁等圍護結構后土體止水處理時,提升速度快,攪拌不均勻,樁體搭接不嚴密,產(chǎn)生縫隙。

(2)灌注樁、地下連續(xù)墻等圍護結構因設計不合理,挖土不規(guī)范等原因產(chǎn)生過大位移,引起土體開裂。

3.防治措施

(1)嚴格審查基坑支護、止水帷幕的設計方案。

(2)深攪樁施工時,應嚴格施工管理,把好施工質(zhì)量關,控制樁身垂直度,確保搭接嚴密,尤其是水灰比和噴漿提升速度,均應按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施工。

(3)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時,應嚴格按照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施工,搭接處須嚴密,確保澆灌混凝土的質(zhì)量,并在混凝土中摻入防滲劑。

(4)如已發(fā)生滲漏則采取壓密注漿補漏或采用高壓旋噴樁補漏等有效措施。

(5)當出現(xiàn)位移較大及坑壁裂縫滲水的現(xiàn)象時,應停止土方開挖,并采取緊急補救措施。

2.2.2降水效果不好

1.現(xiàn)象

土層含水量高,基坑開挖困難。

2.原因分析

(1)降水井數(shù)量不足,井深不夠。

(2)降水井施工時,洗井工作馬虎或濾料含泥過多造成堵塞。

(3)抽吸水泵功率小。

(4)降水井和回灌井的距離小,兩井相通,形成降水井僅抽吸回灌井點的水,而使基坑內(nèi)的水無法下降。

3.防治措施

(1)加強施工質(zhì)量管理,認真洗井直到滲水通暢,嚴格控制濾料質(zhì)量。

(2)井管濾頭宜設在透水性較好的土層中。

(3)在支護結構外約1.0m挖排水溝,坑內(nèi)需設排水溝和集水井,用水泵抽除積水。

(4)選用與井徑、滲透水量相匹配的潛水泵。

(5)抽吸設備排水口應遠離基坑,以防排水滲入坑內(nèi)。

(6)施工前應對管井、抽水設備進行保養(yǎng)、檢修和試運轉。

(7)為防止降水井和回灌井兩井相通,兩井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其距離一般不宜小于6m。

2.2.3支護結構失效

1.現(xiàn)象

基坑開挖或地下室施工時,支護結構出現(xiàn)位移、裂縫,嚴重時支護結構發(fā)生倒塌現(xiàn)象。

2.原因分析

(1)設計方案不合理,或過分考慮節(jié)約費用,造成支護不足。

(2)支護結構施工質(zhì)量低劣,發(fā)生斷裂、位移和失穩(wěn)。

(3)埋入坑下的支護結構錨固深度不足引起管涌。

(4)止水帷幕質(zhì)量差,地下水帶動砂、土滲入基坑。

(5)開挖方法不當。

(6)基坑邊附加荷載過大。

3.防治措施

(1)深基坑支護方案必須考慮基坑施工全過程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工況條件,綜合運用各種支撐支護結構及止水降水方法,確保安全、經(jīng)濟合理,并經(jīng)專家組審核評定。

(2)制定合理的開挖施工方案,嚴格按方案進行開挖施工。

(3)加強施工的質(zhì)量管理和信息化施工手段,對各道工序必須嚴格把關,加強實時監(jiān)控,確保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的設計要求。

(4)基坑開挖邊線外,1倍開挖深度范圍內(nèi),禁止堆放大的施工荷載和建造臨時用房。

2.3地下室防水工程

2.3.1混凝土墻裂縫漏水

1.現(xiàn)象

混凝土墻面出現(xiàn)垂直方向為主的裂縫。有的裂縫因貫穿而漏水。

2.原因分析

(1)地下室墻體發(fā)生裂縫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收縮與溫差應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

(2)收縮裂縫與混凝土的組成材料配合比有關;與水、砂、石、外加劑、摻合料質(zhì)量有關;與施工時計量、養(yǎng)護也有關。

(3)設計不當,地下墻體結構長度超過規(guī)范允許值。

3.防治措施

(1)墻外沒有回填土,沿裂縫切槽嵌縫并用氰凝漿液或其它化學漿液灌注縫隙,封閉裂縫。

(2)嚴格控制原材料質(zhì)量,優(yōu)化配合比設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減少水泥用量。

(3)設計時應按設計規(guī)范要求控制地下墻體的長度,對特殊形狀的地下結構和必須連續(xù)的地下結構,應在設計上采取有效措施。

(4)加強養(yǎng)護,一般均應采用覆蓋后的澆水養(yǎng)護方法,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規(guī)范規(guī)定。同時還應防止氣溫陡降可能造成的溫度裂縫。

2.3.2施工縫漏水

1.現(xiàn)象

沿施工縫滲漏水。

2.原因分析

對施工縫留置、處理不當。

3.防治措施

(1)選擇好接縫的形式,見圖2-1。

(2)處理好接縫:拆模后隨即用鋼絲板刷將接縫刷毛,清除浮漿,掃刷干凈,沖洗濕潤。在混凝土澆筑前,在水平接縫上鋪設1:2.5水泥砂漿25mm左右。澆筑混凝土須細致振搗密實。

(3)平縫表面洗刷干凈,將橡膠止水條的隔離紙撕掉,居中粘貼在接縫上,見圖2-1(c)。搭接長度不少于50mm。隨后即可繼續(xù)澆筑混凝土。

(4)沿漏水部位可用氰凝、丙凝等灌注堵塞一切漏水的通道,再用氰凝漿涂刷施工縫內(nèi)面,寬度不少于600mm。

T1yZ_vB_LT1RCvBVdK.jpg

2.3.3變形縫漏水

1.現(xiàn)象

地下室沿變形縫處漏水。

2.原因分析

(1)埋入式止水帶沒有鋪好,固定不當,有的接頭處脫膠。

(2)后埋式止水帶沒有處理好而滲漏水。

3.防治措施

(1)采用埋入式橡膠止水帶,質(zhì)量必須合格,搭接接頭要銼成斜坡毛面,用XY-401膠粘壓牢固。止水帶在轉角處要做成圓角,且不得在拐角處接槎。

(2)表面附貼橡膠止水帶,縫內(nèi)嵌入瀝青木絲板,表面嵌兩條BW橡膠止水條。上面粘貼橡膠止水帶,再用壓板、螺栓固定。

(3)后埋式止水帶須全部剔除,用BW橡膠止水條嵌入變形縫底,然后重新鋪貼好止水帶,再澆混凝土壓牢。

2.3.4后澆帶漏水

1.現(xiàn)象

地下室沿后澆縫處滲漏水。

2.原因分析

(1)后澆縫兩側的雜物沒有清除干凈;兩側混凝土沒有澆搗密實。

(2)后澆混凝土收縮性大;新舊混凝土接合處不密實,后澆混凝土養(yǎng)護不好。

3.防治措施

(1)必須全面清除后澆縫兩側的雜物,如油污等;打毛混凝土兩側面。

(2)后澆混凝土的間隔時間,應在主體結構混凝土完成30~ 40d之間。宜選擇氣溫較低的季節(jié)施工,可避免混凝土因冷縮而裂縫。要配制補償性收縮混凝土。

(3)要認真按配合比施工,攪拌均勻,隨拌隨灌筑,振搗密實,兩次拍壓,抹平,濕養(yǎng)護不少于7d。

2.4回填土工程

2.4.1填方出現(xiàn)橡皮土

1.現(xiàn)象

填方受夯打(碾壓)后,基土發(fā)生顫動,將使地基的承載力降低,變形加大,地基長時間不能得到穩(wěn)定。

2.原因分析

(1)在含水率過大的粘土、粉質(zhì)粘土等原狀土地基上進行回填。

(2)用于回填的地基土含水率過大。

(3)施工氣溫較高,表面易形成硬殼,阻止了水分的滲透和揮發(fā)。

3.防治措施

(1)夯(壓)實填土時,應適當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土的最優(yōu)含水量可通過擊實試驗確定,也可采用工地簡單檢驗,一般以手握成團,落地開花為宜。

(2)避免在含水率過大的粘土、粉質(zhì)粘土等原狀土地基上進行回填。

(3)填方區(qū)如有地表水時,應設排水溝排走;有地下水應降低至基底0.5m以下。

(4)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勻滲入橡皮土中,吸收土中水分,降低含水率。

(5)將橡皮土翻松、晾曬、風干至最優(yōu)含數(shù)量范圍,再夯(壓)實。

(6)將橡皮土挖除,采取換土回填,或填以3:7灰土、級配砂石夯(壓)實。

2.4.2回填土密實度達不到要求

1.現(xiàn)象

回填土經(jīng)碾壓或夯實后,達不到設計要求的密實度,使回填土在荷載下變形增大,強度和穩(wěn)定性降低,導致不均勻沉降。

2.原因分析

(1)回填土料不符合要求

(2)施工方法不當。

(3)鋪土厚度和壓實遍數(shù)不符合要求。

3.防治措施

(1)嚴格控制回填土料質(zhì)量:填方土料不得使用含有大量有機物、石膏和水溶性硫酸鹽( 含量大于5%) 的土以及淤泥、凍土、膨脹土;以粘土為土料時,應檢查其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圍內(nèi),含水量大的粘土不宜作填土用;一般碎石類土、砂土和爆破石渣可作表層以下填料,其最大粒徑不得超過每層鋪墊厚度的2/3;使用灰土或者砂、砂石進行回填。

(2)回填土的壓實方法:一般有碾壓、夯實、振動壓實等幾種,碾壓法適用于大面積填土工程。碾壓機械有平碾( 壓路機) 、羊足碾、振動碾和汽胎碾。碾壓機械進行大面積填方碾壓,宜采用“薄填、低速、多遍”的方法;夯實法是利用夯錘自由下落的沖擊力來夯實填土,適用于小面積填土的壓實。夯實機械有夯錘、內(nèi)燃夯土機和蛙式打夯機等。

(3)回填施工基本要求:填土應按整個寬度水平分層進行,當填方位于傾斜部位時,應將斜坡修筑成1:2階梯形邊坡后施工,以免填土橫向移動,并盡量用同類土填筑;回填施工前,應排除積水并清除雜物;清除基底松軟部分;分層碾壓或夯實,分層厚度應根據(jù)夯實機具的性能確定。

(4)嚴格控制鋪土厚度和壓實遍數(shù):在壓實功作用下,土中的應力隨深度增加而逐漸減小,其壓實作用也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逐漸減。桓鞣N壓實機械的壓實影響深度與土的性質(zhì)和含水量等因素有關;對于重要填方工程,其達到規(guī)定密實度所需的壓實遍數(shù)、鋪土厚度等應根據(jù)土質(zhì)和壓實機械在施工現(xiàn)場的壓實試驗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