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壩是散粒體結構,穩(wěn)定靠土體的抗剪強度來控制;只會出現(xiàn)局部滑動而失穩(wěn),不會出現(xiàn)整體滑動失穩(wěn)或傾覆失穩(wěn)問題;為維持壩體穩(wěn)定,坡度大,斷面大,體積大。其優(yōu)點有筑壩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可節(jié)省鋼材﹑水泥﹑木材等重要建筑材料,從而減少了建壩過程中的遠途運輸;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便于維修和加高﹑擴建;較能實行地基變形,對地基的要求比砼壩要低;施工技術簡單,工序少,便于組織機械快速施工。缺點:壩身一般不能溢流,需另設溢洪道;施工導流不如混凝土壩方便;對防滲要求高,因為剖面大,所以填筑量大而且施工受季節(jié)影響。土石壩的發(fā)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國初期,當時壩高較低,以人力和少量機械,修建起一批質量很高的土石壩工程。以宮廳、南灣、大伙房、薄山等工程為代表,工期一般為18、19個月,運行至今,沒有出現(xiàn)多大質量問題;第二階段,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這一階段,以大躍進運動的方式筑壩,土石壩數(shù)量迅速發(fā)展,機械化程度亦有所提高,施工中已采用一些新技術。以密云、毛家村等工程為代表。期間,密云水庫白河大壩系第一次應用混凝土防滲墻獲得成功,解決了深覆蓋層基礎處理技術。由于這一時期各地新建的中小型水庫較多,土石方施工機械缺乏,因此各地以人工及簡單機械施工為主,施工質量較低,施工組織、工程標準偏低;第三階段,70年代中期至今,在總結第二階段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施工組織設計逐步恢復,施工管理逐步納入正規(guī),綜合機械化施工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土石壩壩高已超過100m,使土石壩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