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和基礎都必地下隱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難以檢查,一旦發(fā)生事故,難以補救,甚至造成災難性后果。因此,研究并探討地基基礎工程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并對地基基礎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控制建筑地基基礎的質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質量

  材料質量是工程施工:質量的基礎,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規(guī)定,工程質量不可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質量控制中不許再施工前對材料進行質量控制,保證材料質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質量。對于材料的控制,阿先要對材料供應廠家進行必要的審核,選擇具有資質的供應廠家進行材料的供應。其次,要對進場原料進行必要的檢驗,包括:質量檢驗報告單的檢查、外觀的檢查、理化檢驗的檢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檢驗來保證進場原料的質量。

  二、基礎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及控制措施

  基礎施工中,較常出現(xiàn)的質最問題有:基礎軸線位移、基礎標高誤差和基礎防潮層失效。這些質量問題直接影響上部結構質量和使用要求。

  1、基礎軸線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礎軸線位移是指基礎由大放腳砌至室內標高(±0.00)處,其軸線與上部墻體軸線發(fā)生錯位;A的軸線位移多發(fā)生在建筑工程的內橫墻,這將使上部墻體和基礎產(chǎn)生偏心壓,影響整體結構的受力性能。

  1)軸線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腳收分寸掌握不準確,砌至大放腳頂處時,已產(chǎn)生偏差,再砌基礎直墻部位就容易發(fā)生軸線位移。施工中,橫端基礎軸線,一般應在槽邊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員在實際放線時儀在山墻處有控制樁,橫端軸線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礎一般是先砌外縱墻和山墻部位,待砌橫墻基礎時,基礎槽中線被封在縱墻基礎外側,無法吊線找中,軸線容易產(chǎn)生更大偏差,有的槽邊控制樁保護不好,被施工人員或車輛碰撞發(fā)生移位,產(chǎn)生軸線位移。

  2)控制措施。定位放線時,外墻角處必須設置龍門板,并有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槽邊堆土和進行其他作業(yè)時碰撞而發(fā)生移動。龍門板下設永久性中心桃(打入與地面齊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龍門板拉通線時,應先與中心樁核對。橫墻軸線不宜采用基槽內排尺法控制,應設置中心樁。橫墻中心樁應打到與地面齊平,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線,中心樁之間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時應用磚覆蓋,以便于清土尋找,在槽墻基礎拉中線時,可復核相鄰軸線距離,以驗證中心樁是否有移位情況。為防止因砌筑基礎大放腳部分不均勻而造成的軸線位移,應在基礎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線重新核對,并以新定出的軸線為準,然后砌筑基礎直墻部分。

  2、基礎標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當基礎砌至室內地平(±0.00)處,常出現(xiàn)標高不在同一水平面;A標高相關較大時,會影響上層墻體標高的控制。

  1)偏差原因。基礎下部的基層(沙土、混凝土)標高相差較大,影響基礎砌筑時對標高的控制。由于基礎大放腳寬大,基礎皮數(shù)桿不能貼近,難以觀察所砌每一基礎與皮數(shù)桿的標高差。磚基礎大放腳填芯磚采用大面積鋪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鋪灰厚度不均勻或鋪灰面太長,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漿因歇停過久擠漿困難,灰縫不易壓薄而出現(xiàn)冒高現(xiàn)象。

  2)控制措施。應加強對基礎層標高的控制,盡早控制在允許偏差之內。砌筑基礎前,應對基層標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處可用細石混凝土墊平;A皮數(shù)桿可采用小斷面(2×2)cm方術或鋼筋制作。使用時,將皮數(shù)桿直接夾砌在基礎中心位置。采用基礎外側在皮數(shù)桿檢查標高時,應配以水準尺校對水平。寬大基礎放大腳的砌筑,應采用雙面掛線,保持橫向水平。砌筑填芯磚應采取小面積鋪灰,隨鋪隨砌,頂面不應高于外側跟線磚的高度。

  3、基礎防潮層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層開裂或抹灰不密實,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礎向上滲透,造成墻體潮濕。外墻受潮后,經(jīng)鹽堿和凍融作用,磚墻表面逐層酥松剝落,影響居住環(huán)境美觀和結構強度。

  1)防潮層失效原因。施工中漿混用,將砌基礎剩余的砂漿作為防潮砂漿使用。在防潮層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澆水或澆水不夠,影響防潮層砂漿與基面的粘結,操作時表面摸灰不實,養(yǎng)護不好,使防潮層因早期脫水,強度和密實度達不到要求而出現(xiàn)裂縫。冬季施工防潮層因受凍而失效。

  2)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層應作為獨立的隱蔽工程項目,在整個建筑物基礎工程完工后進行操作,24cm墻防潮層下的丁皮磚,應采用滿丁砌法。防潮層施工宜安排在基礎房心回填后進行,以防填土時對防潮層的破壞。如圖紙設計對防潮層未作具體規(guī)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漿摻適量防水劑的做法,防潮層砂漿和混凝土中禁止摻鹽,在無保溫條件下,不應進行冬季施工。

  三、幾種常見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質量控制

  1、強夯法的質量控制

  首先,測量定位。這是關系到強夯處理的整體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具體操作上,應由施工單位根據(jù)試夯確定的夯點布置圖,逐一測放夯點位置。其次,強夯前要用推土機預壓二遍,場地平整后,測量場地高程,夯點布置是否符合測量放線確定點。如果地下水位較高,應在表面鋪0.5—2.0m中(粗)砂或砂石墊層,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體按照現(xiàn)場確定方案),以防設備下陷和消散強夯產(chǎn)生的孔隙水壓。再次,分段進行施工,從邊緣夯向中央,從一邊向另一邊進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機整平場地,放線定位即可接著進行下一遍夯擊。強夯法的加固順序是:先深后淺,即先加固深層士,再加固中層土,最后加固表層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滿夯一遍,有條件以采用小夯錘擊為佳。最后,夯擊時應按試驗確定的強夯參數(shù)進行,落錘應保持平衡,夯位應準確,夯擊坑內積水應及時排除。夯擊地段遇上含水量過大時,可鋪砂石后再進行夯擊。在每一遍夯擊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圍的土將夯擊坑填平,再進行下一遍夯擊。

  2、注漿法質量控制點分析

  首先,現(xiàn)場鉆孔情況應安排專人如實地記錄在鉆孔記錄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層以上應保留1m厚的不加固土層,以防漿液上冒,必要時須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層;再次,灌注漿液的壓力一般在0.2—0.4MPa(始)和0.8—1.0MPa(終)范圍內i再次,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自上而下進行,如土的滲透系數(shù)隨深度而增大時,則應自下而上進行。如相鄰涂層的土質不同時,滲透系數(shù)較大的土層應先進行加固;再次,應經(jīng)常抽查漿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標、注漿順序、注漿孔位、孔徑、孔深以及注漿過程的壓力值是否滿足要求,并將自己的檢查結果與現(xiàn)在記錄人員的記錄相核對(可通過量測注漿管的長度的方法來檢查注漿孔的孔深):再次,及時在編好號的孔位平面圖上對已注漿孔進行標記并注明鉆孔日期。避免漏孔情況出現(xiàn);最后,如出現(xiàn)地面或附近建筑物變形的情況,應立即停止注漿,分析原因,調整注漿參數(shù)。

  結語:地基和基礎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建筑都必須有可靠的地基和基礎。基礎是與地基緊密聯(lián)系、互相依存的工程結構。不合理的基礎和地基施工的質量問題,往往會導致基礎工程質最缺陷與事故。因此,加強和改進地基與基礎工程的施工質量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