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天津市薊縣城北,屬燕山山脈中段南翼,北起古長城腳下常州村,南至薊縣城北關府君山,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350米,面積890公頃。
因居京津唐三市腹心地帶,故素有京、津、唐“金三角”之稱。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是國務院1984年批準建立的我國第一個地質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001年12月被國土資源部批準建立“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它就像一座展示地質景觀的天然博物館,隨處可見古生物化石,在此可以欣賞到我國最古老地質遺跡的奇觀,它以典型、完整、系統(tǒng)、稀有、科學的內(nèi)涵,記錄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自然與文化景觀。
一、 實習概況:
時間:2010年10月11日——2010年10月17日
地點: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河北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院樓
目的:
1.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性結合,提高教學效果,進而培養(yǎng)出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問題和觀察的能力;
2.觀察斷裂等特征,從而進一步明確工程地質的地位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學習后續(xù)課程、從事專業(yè)工作、擴大知識面和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
4.初步掌握肉眼識別巖石方法,能鑒別三大類巖石和識別常見巖石。
二、 實習過程:
野外實習部分:
1. 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qū)
此處地層總厚9197米,剖面長約24公里,地質剖面以地層齊全、出露連續(xù)、保存完好、頂?shù)浊宄、構造簡單、變質輕微、層疊石和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總厚度近萬米為特色,它好像一部巨厚的“石頭記”,真實的記錄了地球演化距今18
億年至8億年的地質歷史。由老到新分別為長城系、薊縣系、青白口系三個地層單位,包含11組105層。被國內(nèi)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統(tǒng)一地質時期的“標準層型剖面”、“大地的史書”和世之罕見的“地質瑰寶”。
下面將實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主要地質地貌簡介如下:
①.高于莊組
a.桑樹庵亞組:
瘤狀構造:巖層中出現(xiàn)如瘤的團狀、半球狀、糖餅狀形態(tài)的透鏡狀巖石,其物質成分與上下巖層略有區(qū)分。以含瀝青質、泥質為主的白云巖,是由于沉積時水動力及靜壓力等因素改變而成,常在曾是海底處出現(xiàn)。(如右圖所示)
平行不整合接觸:地殼原來的沉積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地殼上升,地層表面不但不再沉寂新的沉積物,還要受到風化剝蝕作用,形成高低不平的侵蝕面,之后地殼再次下降,侵蝕面又有新的沉積物和沉積地層出現(xiàn)。這時侵蝕面上下的新老地層之間巖層大致平行,其之間的接觸關系為不整合接觸,該侵蝕面為假整合面。
錳方硼石礦:1971年,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該稀有礦物,且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礦床。屬淺海相沉積錳硼礦。錳方硼石礦在電子工業(yè)和原子能工業(yè)上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官地亞組與桑樹庵亞組分界:官地亞組頂部為深灰色含錳燧石條帶白云巖加含錳白云質粉砂質頁巖,桑樹庵亞組底部為深灰色含錳粉砂質頁巖和薄層粉砂質白云巖。二者之間為整合過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