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豐富的土層中開挖大面積基坑時,采用一般的明溝排水方法,常會遇到大量地下涌水,難以排干。當遇到粉、細砂層時,還會出現(xiàn)嚴重的翻漿、冒泥、流砂現(xiàn)象,不僅使基坑無法挖深,而且還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邊坡失穩(wěn)或附近地面出現(xiàn)塌陷,嚴重時還會影響附近建筑物的安全,當遇到有此種情況出現(xiàn),一般應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施工。
管井井點排水作為人工井點降水方法中的一種,因其具有設備簡單,施工方便,降水量大等特點已成為地下水位豐富的建筑基坑降水的常用方法。掌握該方法在項目上的應用,不僅可使公司相關技術人員掌握建筑基坑降水排水上的一門常用的施工方法,而且也可豐富鉆前工程上的降排水的施工途徑。
2特點
管井井點又稱大口徑井點。它具有排水量大,抽水效果好,施工井點少,各井點相互獨立,設備簡單;而且,井點降水可大大改善施工操作條件,提高工效,加快施工進度,工程費用較低等特點,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中被經(jīng)常采用的降水方式。
3適用范圍
管井井點降水的施工方法適宜于在含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在1.0~200m/d范圍內的,地下水比較豐富的地區(qū)。因其單眼井排水量大、可由淺到深進行動態(tài)降水,該方法可適用各種水文地質條件,可降低的水位深度達3~5m。
4工藝原理和設計概述
管井井點作為井點排水方法的一種,是在基坑開挖前,沿開挖基坑的四周、或一側、兩側埋設一定數(shù)量深于坑底的井點濾水管或管井,以總管連接或直接與抽水設備連接從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0.5~1.0m以下。
4.1工藝原理
管井井點降水的工藝原理是用水泵將土中水分排除后,利用土體中動水壓力的減小或消除,大大提高了邊坡的穩(wěn)定性,邊坡可放坡,可減少土方開挖量;另外,由于滲流向下,動水壓力向下,井點降水法的實施可增加土顆粒間的壓力使坑底土層更加密實;因此,采用管井井點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可使施工人員在無水干燥的條件下開挖土方和進行基礎施工。不但可避免大量涌水、冒泥、翻漿,而且即使在粉細、粉土地層開挖基坑,也可防止流沙現(xiàn)象的發(fā)生。
4.2設計概述
主要根據(jù)場區(qū)降水要求、降水范圍、水文地質情況、場區(qū)外臨近建筑物等方面的資料,結合大口徑鉆孔樁成孔技術和水井成井技術進行技術設計,設計步驟如下。
4.2.1單井設計
包括單井成井直徑、成井井深、井身構造三個方面。
1 成井直徑:在設計時結合施工成井技術、降水速度、抽水機具的下入,一般成孔直徑為400~700 之間。
2 成井井深:以大于地下水降深底平面2 m~4 m 為宜。
3 井身構造:目前一般采用鋼管濾管、水泥濾管、鋼筋籠濾管。
4.2.2 降水場區(qū)井數(shù)確定
根據(jù)開挖場區(qū)基坑面積、設計井深和井徑、單井影響范圍,求出整個場區(qū)的排水量和單井排水量,來得出降水井數(shù)。降水井數(shù)的確定還應考慮單井井距。
4.2.3降水井位的安排
井位安排時主要根據(jù)開挖基坑外邊緣結構考慮,當開挖基坑外邊緣有護坡樁時,降水井位置設計應距離護坡樁外邊凈距離1. 0 m~1. 5 m;無護坡樁時,其設計應考慮放坡坡度,并距離坡度上邊緣1. 5 m 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