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日照市城區(qū)飲用水源日照水庫上游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對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預防措施等方面對水庫上游水土保持的綜合治理進行了探討,以期進一步防止水土流失現象。
關鍵詞:日照水庫;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日照水庫位于濱海水系傅疃河中上游,日照市東港區(qū)駐地以西16公里處,控制流域面積548平方公里。傅疃河在日照水庫壩址以上分西、北兩大支流,西支發(fā)源于日照市東港區(qū)三莊鎮(zhèn)西部與五蓮、莒縣交界處的橋子山,干流長度39.0公里,平均比降為0.00246;北支沈疃河發(fā)源于五蓮縣大馬鞍山東麓韓家窩洛子,于庫區(qū)附近的沈疃村東匯入傅疃河,北支流域面積較大為261 平方公里。水庫流域形狀呈橢圓形,西高東低,上游西部和北部為淺山區(qū),面積占40%,海拔高程在200~400米,北部分水嶺最高山峰五蓮山海拔高程695米,中下游為丘陵區(qū)占20%,河谷平原占40%左右。流域內多為砂石山,出露巖層以片麻巖為主,土層脊薄多為砂土,河谷平原為黃土。淺山丘陵區(qū)植被多為馬尾松,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花生、地瓜為主,其流域上游以及主干河道兩側山地丘陵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影響。
1.水土流失原因
引起水土流失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1.1自然因素
1)地貌。日照水庫上游流域內多為砂石山,出露巖層以片麻巖為主,土層脊薄多為砂土,河谷平原為黃土,植被覆蓋率偏低,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待提高。
2)降水。日照水庫地處暖溫帶濕潤氣候區(qū),且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征,降水量偏多,多年平均降水量879毫米,為我省降水量高值區(qū)。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建庫后1961~2011年51年中最大為1975年降水量1573.5毫米,最小為1983年降水量557.6毫米,豐枯比為2.82。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2%,暴雨多發(fā)生在7~8月份,日照水庫雨量站多年平均24小時降水量112.0毫米,實測最大24小時降水量為378.8毫米,發(fā)生于1975年8月14日。
傅疃河為山溪性雨源河流,河道流量與降水量變化規(guī)律一致,洪水集中在汛期,截止到2011年,水庫上游多年平均來水量1.4913億立方米,6~9月份為1.2582億立方米,占全年來水量的84.37%。年際變化也很大,最大的1974年年來水量為3.379億立方米,最小的1989年年來水量只有0.314億立方米,豐枯比為10.8。日照水庫流域地處山丘區(qū),干流坡度較大,洪水陡漲陡落,一次洪水過程持續(xù)時間較短,一般在20~30小時,漲水歷時一般為4~8小時。建庫后入庫洪水洪峰流量大于1000 立方米/秒的洪水有13次,大于2000 立方米/秒的有6次,其中年最大洪峰流量為3410 立方米/秒,發(fā)生于1975年,年最小洪峰流量為69.3 立方米/秒,發(fā)生于1989年。
1.2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 日照水庫上游生產活動較多,農業(yè)耕作長期以順坡、陡坡開荒種植為主,耕面傾斜,前無梗、后無溝,單一化耕作經營等,導致大面積水土流失。
2) 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中不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毀壞地形地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 在興修水利、修筑公路、亂采砂石等方面,無規(guī)劃、無保護措施,毀壞地形,隨意倒土也加劇了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
日照水庫上游流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給當地和周邊的環(huán)境帶來了危害:水土流失造成表土沖走,土層變薄,裸巖增加,種植面積減少,土壤沙漠化,地力下降,蓄水保土能力減弱;淤積河道、水庫,抬高河床,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了水庫的使用壽命;嚴重的水土流失能使山洪暴漲暴落,極易造成山洪暴發(fā),加劇了洪災的發(fā)生;水土流失不僅制約著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時也嚴重威脅著水庫的供水、防洪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3.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通過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全面規(guī)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土地整治、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保證水源的高度,實施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合理利用和開發(fā)水土資源,恢復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對流域重點治理區(qū),加強坡耕地、順坡林地改造和“四荒”地治理,根據宜林則林的原則適當調整農林用地比例,對30度以上坡地實行退耕還林草。完善小流域坡面徑流調控體系,建設溝道攔蓄工程,提高非工程防護措施水平,構建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
流域內水土保持按照丘陵、階地、平原、河谷地貌類型,因地制宜并按水力、水文、生態(tài)和系統工程等原理科學安排水土保持工程、林草、管理等措施,以“攔、截、排、涵、蓄”等徑流調控為核心,構建立體配置和平面布局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