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一種思維活動,這個思維過程將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那么,我們怎么樣來主動地指導我們自己的思維,使它能為我們指向一個富有價值的結果,就值得研究了。

  人們通常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tǒng)一來解釋創(chuàng)作思維的活動,那么,設計思維作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種,它的形象性與邏輯性似乎更加明顯。選擇評價與搜索發(fā)現這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是緊密聯系的,不是單一的而是眾多的循環(huán)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英國一位建筑師就說過,時間、金錢和信息是設計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何況,設計牽涉的問題大多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它們的協(xié)調往往比較困難,多重價值的沖突使得優(yōu)劣難分的情況常常出現。

  最有代表性的是把思維方式分為:抽象(理性)思維、形象(感性)思維與靈感(頓悟)思維三種形式。

  科學思維是對本質方面進行單方面的概念加工,遵循共性的理性邏輯,力圖達到對觀事物的科學認識。藝術思維是對現象和本質兩方面進行雙重加工,加工的重點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個性的情感邏輯。前者用共性概括個性,后者用個性顯示共性。前者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后者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藝術思維特有的雙重加工,感性形式和理性內容均發(fā)生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審美形象統(tǒng)一,結果是新的藝術形象、藝術品的誕生。藝術是設計創(chuàng)作的本質,正是由于藝術的特殊作用構成了設計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藝術文化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在高層次上的審美結合。馬克思把藝術看作是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當今世界已從科學時代步入后科學時代,我們的設計創(chuàng)造活動也應適應這個變化,進入高層次、多樣化的局面。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這樣說,人類的存在,歸根結底是一種藝術品存在。設計創(chuàng)作的藝術本質,突出了人的精神力量,表達了人對客觀世界的參與和體驗,并在參與和體驗中觀照自身,表現自我,實現自我。

  在設計的過程中,影響創(chuàng)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會大眾的審美趨向、甲方的自身要求、還有設計本身的一些制約等。但我覺得設計師不僅是一個設計任務的完成者,更重要的是,他還是社會文化的締造者。他對社會上設計文化的思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在混沌之中推波助瀾,還是高舉審美理性的大旗,為社會審美輿論作正確的導向,是一個有良知的設計師的自身價值之所在。什么是有價值的設計或什么又是沒有價值的設計?我認為這主要取決于對和諧的理解。每個人都要受到自己所接受的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世界上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民族的思維方式具有長久、普遍的特點。一個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實踐的所有方面都受到民族思維方式長久、穩(wěn)定的影響。設計文化是人類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體現。文化是一個具有延續(xù)性的思維積累,在這個積累中,后來的一代必然要給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注入當今時代的特征,但是這個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這就是我在題目中談到的在設計過程中的沿襲與開放的關系。

  沿襲,是指采取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面對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揚棄的繼承。這是必須的,因為我們不可能丟掉那燦爛多資的傳統(tǒng)文化,把自己置身于現代文明的曠野,這如同丟掉自己的靈魂在作不可預料的掙扎。正如吳冠中先生所說的"風箏不斷線"我們自始至終都不可能拋棄我們的母體,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的需要,也是多元化的時代,找到自我坐標的需要。開放,是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去面對現代文明,F代的世界需要交流,需要勇敢地參與到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中,特別是像設計這么一個信息交錯的行業(yè),開放的姿態(tài)永遠是獲取第一手靈感與資料的前提。沿襲與開放的結合,是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的結合,是在感性與理性的天平上找到支點。

  當今世界上不乏有把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與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于設計中的民族,如芬蘭、日本、德國等等。他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正確地面對了設計中的沿襲與開放問題,并在對傳統(tǒng)的現代詮釋方面作了成功的鉆研與探討。他們的設計作品從大處看不落后于現代文明,從分析的角度看有對自己母體文化的追憶,這樣的設計,具備了較高層次的文化內涵,賞心悅目的同時也能激發(fā)對歷史的懷念。相比之下,我們的許多設計人員卻不具備應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了完成一個設計項目而東拼西湊,仿佛那就是一種開放的手段,實際上卻導致了設計思維的混亂,設計作品缺乏內涵,較為膚淺。要么陳詞濫調地抄襲一氣,要么就天馬行空,離題萬里。提高設計人面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藝術涵養(yǎng)是勢在必行了。

  我認為,要處理好設計審美中傳統(tǒng)與現代的關系必然要先解決好設計中的沿襲與開放的關系。從某種角度上看,這是一個設計的哲理,這種哲理來自于對時代的把握,對歷史文化的推陳出新,對科技發(fā)展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對優(yōu)秀建筑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這種哲理是歷史唯物和辨證唯物的更是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我們經常講建筑要注重和諧(harmony),實際上,我信為和諧是有參照性的,這個參照物就是歷史文化,就社會科技甚至是未來。我們沿襲的是歷史文化,是固有的環(huán)境特色,是對一切已存在的事物的尊重,而不是隨意地抹殺;我們要去開放的首先是我們的頭腦,前衛(wèi)的思維方式,對想象力的重視,對外來優(yōu)秀科技的重視等等。這一切的結合最終只想得到一個近乎完美的結果——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