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上的建筑在這些方面對我們大有教益,但現代建筑也許甚至更是如此,F代的設計不必受制于古典的準則和傳統(tǒng)的構圖,而是以空間和節(jié)奏通過各種形式和尺寸的單元,砌疊、塊面的組合進行大量實驗,但始終是與現代生活的基本需要相結合,并且是滿足審美要求的。在優(yōu)秀的建筑中,只有可能,建筑材料是被視為表現使用要求和美學原理基礎的。盡管建筑的存在是為了提供蔽身之處,但在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里,它還將意味著生活的組成部分,意味著一個以合法權利而存在的藝術形式。
關鍵字:視錯覺 建筑設計 藝術 設計
視錯覺藝術與建筑設計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正變得日益重要,受過教育而又愛好探究的人們對此已有認識。藝術欣賞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主要立足于歷史,而現代的建筑設計理論則首先著眼于視錯覺。
一. 線條與表現
“應該看到,直線只有長度上的變化,因而最少裝飾性,而曲線則既能有彎曲程度上的變化,又能有長度上的變化,因而就有裝飾性。直線與曲線相結合,謂之復合線條,其變化比單純的曲線多,因而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裝飾性。波紋線,由于系由兩相對比的曲線組成,變化更多,所以更有裝飾性,更為悅目,所以有被稱之為美的線條。至于蛇形線,由于能同時以不同的方式起伏和迂回,會以令人愉快的方式使人的注意力隨著它的連續(xù)變化而移動,所以有被稱之為優(yōu)雅的線條!
——《美之分析》
盡管裝飾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復存在,但線條卻仍然在當代的視錯覺藝術和建筑設計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線條能產生一種視錯覺上的聯(lián)系。并且是視錯覺藝術中各因素之間最為重要的溝通方式。“哦,那是一根美麗的線條!”這往往是公眾對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作品的第一個反應。線條顯示了藝術家或設計師的視覺訓練以及他的理論知識,也就是他所學過的藝術。大多數視錯覺藝術觀察者首先探究的是題材,即人、房子以及風景,換而言之,他們注意的是線條描繪的事物。
通過對線條“歷史”的研究,可以顯示視錯覺與建筑設計中不斷改變著的形式觀。埃及視錯覺藝術(約公元前四千年起)無疑是線條藝術,在繪畫和淺浮雕的藝術風格的處理中,甚至在建筑的表面處理中,也是沒有立體感的。在埃及視錯覺藝術中,只有嚴謹的造型“深度”。金字塔有著無立體感的直線表面,而外部形式純屬線條藝術象征主義的方尖碑外面則布滿了同樣是線條性質的象形文字。在早期的基督教藝術中,建筑形式同樣也是簡單而線變化的。風靡整個歐洲地區(qū)的羅馬藝術的各個流派都得到了發(fā)展。對安全的渴望似乎都表現在防護城堡的圍墻上和沉重的教堂大門上了,而這些又往往是一幅荒寂的風景畫(就如在奧弗涅中央高原上一樣)的唯一標志。在這些教堂的大門上,為了產生厚重的體積感,采用了反復的線條。羅馬式拱門的半圓形線條基本上被保留了下來,直到中世紀時期,拱門的線條才變成了尖角形,以有可能結成更為矯飾的拱頂。中世紀哥特式的線條當然是陡直而又細長的,象征著追求天國的人們的信仰,在從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的大約四個世紀里,這種風格將遍布整個北歐。視錯覺藝術家和建筑設計師們每天都在發(fā)現線條表達方式的新的風格。
二.創(chuàng)造性的光與色
光是宇宙中的一個要素。只是由于光的存在,我們才能夠看見并意識色彩。很難確切解釋色彩感受是如何作用的。當我們的感官受到了刺激時,我們便能夠看見了——當白光被分解成各種不同的光到達我們的眼睛時,便發(fā)生了這一切。
在建筑設計中,將光和色彩與形式結合起來的能力往往是關鍵。暖色與冷色往往是通過光來加以“結合”的。
在建筑設計中,形式的涵義——尺寸、形式和材料——多半得到了意識的強調,并以邏輯思維進行了計劃,色彩則也許在較多情況下是在無意識中運用的,是通過直覺這種色彩感來使用的。在現代建筑中,完全是由現代繪畫所發(fā)現的平面對色彩節(jié)奏的產生也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格羅佩斯、里特維爾德、凡·杜斯堡、梅斯·凡·得爾和柯布西耶這些建筑藝術家,將純色彩的平面糅合到建筑的節(jié)奏與結構中去,既有和諧的效果,又能給人以新奇感。
“色彩結合”還不僅僅是一種約定俗成,而且也是個習慣問題,正如在建筑領域所看到的不斷變化著的色彩結合那樣,并且往往是個急劇產生的習慣問題——認為“藍色和綠色不應入目”的這種觀念在今天看來幾乎是沒有根據的,而柯布西耶在后期立體主義時期將褐色與藍色結合起來的革命現在也完全為建筑設計所接受了。
光與色的透明效果在許多領域中為視錯覺藝術家和建筑師所探索,如用于建筑物上窗戶的布局,或用于顯露某種氣氛的遠景等。
三.結構,表面,質感
有的建筑結構會給人以速度感。有的建筑結構富有表現力,喚起強烈的情感,例如,站在埃菲爾鐵塔下,站在一幢巨大的現代化大樓或建筑物或腳手架下,便會有這種體會。大自然揭示了成長中事物的質感。是建筑師把質感結合到了結構中去。勒·柯布西耶在拉托爾提建造的修道院是運用,或者確切地說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質感的優(yōu)秀典范,這里的質感,也就是用斜撐制作在混凝土墻面上的木紋。建筑結構的特性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鼓勵以為人類提供蔽身之處為己任的建筑師。折衷主義的或派生的建筑與代表性的立面過分有關,并往往忽視了內部的組合,偶爾還“留下”了形狀古怪的空間——而優(yōu)秀的現代建筑則依賴于實用的結構,這些建筑的內部應該同外部一樣的從美學的角度受歡迎。蜂窩是動物“建筑”的一個范例,但其結構從無變化,從不愿意接受選擇。創(chuàng)造自己的環(huán)境是人類的特權。
“視錯覺質感”這一術語最好的描述,也許就是我們所能看到的質感,這種視錯覺質感吸引我們親手出沒,或至少同我們的眼睛很“親近”,或者換而言之,通過質感產生一種視錯覺上的感覺。其實,這同樣適用于一件雕塑、建筑作品,適用于室內裝飾設計、家具、陶瓷、一件工業(yè)設計的作品,當然,這是用于凡有質感出現的任何場合。
四.視錯覺與節(jié)奏
建筑師必須仔細考慮人類眼睛的感受能力。要預期人類的眼睛如何做出反應,需要大量的經驗和研究。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即人類的眼睛首先接受的是某些顯著的特征,但是即使是這一提法也還得留有一定的余地,尤其是因為其他因素,例如心理方面的因素,也能對眼睛的反應產生重要的影響。
再舉一個例子:在一定距離外從正面觀察一幢建筑物,能使建筑物看上去如同周圍城鎮(zhèn)是景物的一部分。反之,繞著建筑物行走,即以眼睛“感受”進行的親身調查,則能成為一次對空間的體驗。
對節(jié)奏、空間、深度和體積的感受雖然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才能,但通過注意那些專門從事環(huán)境、產品外形和美術造型的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來分析這些方面,卻還是有用的。尤其是多少以視錯覺藝術之源自居的建筑——所有其他藝術理應以此為基礎,或與之有關——是我們能直接的理解、感受及體驗到節(jié)奏和空間。建筑的本質雖然是實用的,但空間的安排必須既考慮實用方面,也能滿足情感上的要求。因而,有關建筑風格方面的知識應該與視錯覺觀點結合起來,才能領會建筑中的以令人快慰的關系完美的構成的空間的含義,這種關系有時是顯而易見的,有時是隱秘的或不顯眼的,有時或者是有待去發(fā)現的——其中充滿了力量和緊張。
歷史上的建筑在這些方面對我們大有教益,但現代建筑也許甚至更是如此,F代的設計不必受制于古典的準則和傳統(tǒng)的構圖,而是以空間和節(jié)奏通過各種形式和尺寸的單元,砌疊、塊面的組合進行大量實驗,但始終是與現代生活的基本需要相結合,并且是滿足審美要求的。在優(yōu)秀的建筑中,只有可能,建筑材料是被視為表現使用要求和美學原理基礎的。盡管建筑的存在是為了提供蔽身之處,但在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里,它還將意味著生活的組成部分,意味著一個以合法權利而存在的藝術形式。
五.藝術、設計與風格
在分析風格和時代時,尤為令人滿意的是有關建筑藝術作品的研究。建筑藝術也許比視錯覺藝術和其他任何領域更能揭示某一時代的“形勢精神”。建筑藝術的研究導致了不斷變化著的形式觀的發(fā)現,不同時代所表現的偏愛可能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有愛好紀念碑是的,有愛好質樸粗獷的,有崇尚體積和塊面的,有崇尚高度和垂直特征的,也有崇尚水平特征的,有偏好精致和裝飾味的,也有講究戲劇性的,有時出現創(chuàng)一代風氣的“狂飆運動”,或者有熱衷于歷史循環(huán)論和復興亦即復古等等。有識的讀者不必按照專有的視錯覺藝術分期術語稱呼這些風格,也會知道某一定的風格在上述特征清單內屬于哪一項。建筑藝術往往是由某一代人設計的建筑,下一代人并不一定按原設計建造,因為下一代人已形成了一套全然不同的形式觀。以走了樣的哥特式大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現代化了的中世紀宮殿或者新古典主義使其改建的許多世俗建筑物為例,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
建筑設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對人類生活各方面進行規(guī)劃和提出方案的思考。是在計劃性的思維過程中,了解和熟悉設計的各有關條件和限制等,使設計結果符合于這些條件及限制的有意識的行為。建筑設計是從事與人類生產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它不僅是對生產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思考和研究,還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廣泛領域。
人類的建筑設計活動由來已久,但由于各國社會、經濟等的發(fā)展不平衡,情況也不盡相同。發(fā)達國家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建筑設計學科和建筑設計教育體系。不僅培養(yǎng)、涌現了大批建筑設計人才,也有力地推動著各種物質生產,并且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改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到積極的作用。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yè)中,物質生產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建筑設計能力的數量和質量上來說,還是十分薄弱的。近些年來,隨著經濟上的“開放、搞活”。某些部門已開始認識其嚴重性了。但從全局上講,還普遍缺乏重視系統(tǒng)的研究,這是與客觀的發(fā)展很不相適應的。
很顯然,對建筑設計與視錯覺之間關系的評價是永無終結的,事實上,用一般的術語是不可能解答這兩者的關系的。盡管在趣味上有爭議,但才能是無可非議的,所以我們還是以努力開發(fā)才能上的鑒賞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