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地面標高處于地下水位以下時,則必須采取人工降水措施,降水的方法有集水井降水法和井點降水法。
今天就為大家講講集水井降水法。
(1)集水井的工作原理
集水井降水也稱基坑排水,是指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在基坑底設置集水井,并在基坑底四周或中央開挖排水溝,使水流入集水井內(nèi),然后用水泵抽走的一種施工方法(圖1.2.4)。
特點為設備簡單,管理維護方便,主要適應于土質(zhì)情況較好,地下水不很旺的情況。
圖1.2.4-a 集水井降水立面圖
1-排水溝;2-集水井;3-反濾層;4-進水口;5-撐杠;6-豎撐板;7-撐板
圖1.2.4-b 集水井降水剖面圖
1-水泵;2-排水溝;3-集水井;4-排水管;5-降落曲線;6-水流曲線
(2)集水井及排水溝的設置
集水井應設置在基礎范圍以外,地下水走向的上游。根據(jù)地下水量大小、基坑平面形狀及水泵能力,集水井每隔20~40m設置一個。直徑和寬度0.6~0.8m;深度低于挖土面0.7~1m;集水井底低于基坑底1~2m;井底鋪碎石濾水層,坑壁加固以免泥砂流失。
排水溝底寬應不少于0.3m。溝底設有0.2%-0.5%的縱坡,使水流不致堵塞。在開挖階段,排水溝深度應始終保持比挖土面低0.4-0.5m。在基礎施工階段,排水溝應距離基礎有足夠遠的距離且適當保護,并保證排水暢通。
(3)降水設備的選用
集水降水法是用水泵從集水井中排水,常用的水泵有潛水泵(圖1.2.5)、離心式水泵(圖1.2.6)和泥漿泵(圖1.2.7)。
圖1.2.5 潛水泵
圖1.2.6 離心式水泵
圖1.2.7 泥漿泵
(4)流砂以及防治
1)動水壓力
靜水中有靜水壓力,動水中有動水壓力。在地下水流同樣也有壓力,它在地下水動力學中稱為“滲透壓力”。當坑底和地下水面存在水頭差,水在滲流過程中受到土粒的阻力(T),而水則對土粒產(chǎn)生一種反力(Gd),這種反力叫動水壓力。動水壓力Gd的大小與水力坡度成正比,如圖1.2.8所示:
圖1.2.8 動水壓力原理圖
(a)水在土中滲流的力學現(xiàn)象; (b)動水壓力對地基土的影響
1、2-土顆粒
由上式可以看出,動水壓力GD與水力坡度 I 成正比,水位差越大,動水壓力越大,而滲透路程越長,動水壓力越小。
2)流砂現(xiàn)象
產(chǎn)生流砂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水力坡度大,即動水壓力大,而且動水壓力的方向(與水流方向一致)與土的重力方向相反。因此,土不僅受到水的浮力,而且受到動水壓力的作用,有向上舉的趨勢,如圖1.2.8所示。
當動水壓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浸水密度時,土顆粒處于懸浮狀態(tài),并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基坑,即發(fā)生流砂現(xiàn)象。即:
流砂宜發(fā)生在細砂、粉砂、亞砂土中。在粗大砂礫中,因孔隙大,水在其間流過時阻力小,動水壓力也小,不易出現(xiàn)流砂。
3) 流砂的防治:
發(fā)生流砂的重要條件是動水壓力的大小和方向。防止流砂的途徑:減小或平衡動水壓力;設法使動水壓力的方向向下;增加滲流路線和截斷地下水流。防止流砂的主要措施:
①在枯水期施工 ,減少動水壓力;
②拋大石塊, 以平衡動水壓力;
③打板樁,增加水流途徑,減少動水壓力;
④水下挖土 ,平衡或減少動水壓力;
⑤井點降低地下水位,使動水壓力向下;
⑥攪拌樁或地下連續(xù)墻,截水,支承土水壓力;
⑦采用凍結(jié)法施工工藝[1] 。
4)管涌冒沙
此外當基坑坑底位于不透水層內(nèi),而其下面為承壓水的透水層,基坑不透水層的覆蓋厚度的重量小于承壓水的頂托力時,基坑底部便可能發(fā)生管涌現(xiàn)象(圖1.2.9),即:
圖1.2.9 管涌冒砂
1-不透水層;2-透水層;3-壓力水位線;4-承壓水的頂托力
式中:
H--壓力水頭(m)
h--坑底不透水層厚度(m)
rw--水的重力密度(1000kg/m3)
r--土的重力密度(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