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深基坑;流砂;補救措施【論文摘要】關于深基坑發(fā)生流砂的補救,本文介紹了一系列技術措施,在保質、保量下如期完成了該基坑最大漏水的處理和施工。【Abstract】Redressaboutthatquicksandhappenedinthedeepbasepit,aseriesoftechnologymeasurethemainbodyofabookhasbeenintroduced,hasaccomplishedtreatmentandconstructionbeingthebasepitmaximum’sturntopourwaterleakingfromasscheduledunderqualityandquantityguaranteed.

 
【Keywords】Deepbasepit;Quicksand;Remedialmeasure
 
1工程概況
 
安徽省宿州市澮水河二期調水集水廊道工程,該工程三面環(huán)水,主體工程為242m長地下廊道,該廊道位于地下7.75~10.5m,廊道東端的吸水室基坑位于地下11.90m,是宿州市基坑深度較大的工程之一。
 
工程基坑底的標高為-11.80m,而河中水位高水位標高為-2.30m,即高水位時管涌點水壓約9.50m。
 
基坑所處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耕殖土0.7m、輕嚴粘土1.3m、細砂3.2m、中砂2.8m、粗砂約3.5m、強風化巖層等。
 
為充分利用澮水河水,在距基坑下游1000m處同時開工建設一臨時擋土壩用以蓄水,將水引至一期調水泵站進行不間斷抽水。
 
 
 
2施工方案先擇
 
 
 
本工程基坑開挖較深,原設計采用12m深的深井降水井位布置不合理、深度淺、施工工藝不科學,致使深井降水措施失敗,當挖至4.5m深時,基坑東南側、北側、西側涌水量相當大,出現流砂達22處之多。經會同多位水利專家商討對策,主要考慮以下三步施工:
 
2.1先沿遠離施工區(qū)的河西岸邊開挖導流明渠,然后在距廊道中心上、下游各300m處筑兩道圍堰,利用鋪塑明渠減弱河中明水滲水量,減小水頭差。
 
2.2采用護、排、引等措施,綜合治水,滿足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工期要求。
 
護:重點搶修東南側、西側土體,在流砂嚴重的地段按1∶0.33坡度向砂中打入鋼筋骨架鋼絲網護坡,然后貼著鋼絲網打入竹桿,間距500mm,隨挖土深度的增加和水位的降低加深鋼絲網,在不影響施工進度的前提下,為進一步采取措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排:由于工程基坑的涌水量比較大,而且每天24h不間斷地進水,為有效地進行基坑排水,在吸水室基坑外東南側、西北側各建一集水井,同時隨著基坑向西延伸,當挖方挖至基坑底部時,每隔30m設一個集水井于基坑范圍外,井底應低于引水溝底1m左右,采用鋼筋骨架鋼絲網進行固護,井內各布置2~3臺大功率污水泵,根據涌水量的大小來決定工作水泵的開關數量,來保證基坑進出水的平衡。
 
引:當挖至吸水室設計坑底標高時,在砂層區(qū)域鋪設100~200mm的道渣,道渣內鋪設4根φ75的塑料濾水管作引水管,一端接至坑內的進水口,一端接至蓄水池,同時在道渣上干砌一行塊石,再漿砌一行塊石,在底板外側砌筑磚擋水墻,在墻外挑幾條排水溝,將坑外的水引進蓄水池。
 
在底板施工的同時,4根φ75塑料管一直處于排水狀態(tài),以保障底板安全。
 
2.3降低地下水位,減小水頭差。降水有3種成熟的措施。①在坑外重新打深井,用深井降水。②在坑內外側磚砌圓筒沉井。③在坑內外側用大鋼錐鉆1000mm的井孔。但這三種措施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成井時間長,無法保證工程按期完成。
 
經過公司科技人員的反復論證,最終決定采用可重復利用的鋼管排水井降水。在第二步采用“護”法施工過程中采用可重復使用的鋼管排水井降水,同時,配合“排”、“引”等措施綜合治水。
 
沿廊道基坑底部兩側,自東向西每隔30m設一排水井。先打入鋼管濾水井,利用抽砂筒抽砂,挖至井底后用20~40mm碎石鋪設井底反濾層,然后用污水泵排水(在機械向西推進過程中,挖土至一段距離后,撥出鋼管,按選定位置重新打入砂中)。
 
鋼管直徑1500mm,璧厚4mm,單根長4500mm,在距底部0.5~1.5m處割3個進水孔(高1.0m,孤長0.85m)做濾水體,進水孔外璧焊1~2mm鋼絲網,鋼絲網外焊接φ18鋼筋加以保護,鋼管內璧焊上3mm鋼絲網,網外再焊鋼筋加以保護。
 
綜合以上一系列技術措施,終于保質、保量地如期完成了該基坑最大漏水的處理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