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喀斯特地形也稱為喀斯特地貌,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而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造物主為中華兒女精雕細刻了許多天然的屏風,喀斯特地貌為我國的旅游業(yè)帶來無限生機,并且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性多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這些地方既可以進行旅游觀光又可以進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觀光的明珠,是科學研究的寶庫。
關鍵詞: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類型金華雙龍洞
0. 引言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與意大利交界處一個石灰?guī)r高原的地名,那里巖溶地貌發(fā)育得比較典型,于是,人們便用“喀斯特”一詞來代表巖溶地貌。1966年我國正式將“喀斯特”一詞改為巖溶,巖溶是巖溶作用和巖溶地貌的總稱。常指巖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為特征的地區(qū)。是地下水對可溶性塊狀石灰?guī)r溶蝕的結果。
1. 形成條件
1.1有大量的可溶性巖石存在
可溶性巖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qū)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fā)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碳酸鹽巖;由于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guī)r>白云巖>泥灰?guī)r。從巖石結構分析,結晶質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等粒巖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1.2巖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huán)網(wǎng)。
1.3流水的動力作用
1.3.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于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
1.3.2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么?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巖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于巖溶作用的深入。
1.4氣候的影響
我國西南地區(qū)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wěn)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xù),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巖溶作用得以延續(xù)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