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床地貌
1.石質灘:北碚嘉陵江岸的碚石,是由基巖組成的.
形成原因:流水沖刷,水位下降使得基巖裸露。
2.壺穴:在北碚的嘉陵江岸的碚石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壺穴。
形成原因:急流沖擊巖石節(jié)理或破碎帶,掏蝕河床,形成深潭里的水流漩渦夾著礫石對河床進行磨蝕。
3.淺灘:高程在平水位以下的分布在沖積河流的河床的各種形態(tài)的泥沙堆積物。
在嘉陵江邊實習中觀察到的淺灘有邊灘和心灘。
邊灘與河岸相接,在枯水期露出水面,主要分布于寬淺河床的岸邊,展寬河段兩側的回流區(qū)和彎曲河段的凸岸邊。
心灘位于河心,主要分布在束窄河段上游的壅水區(qū)、迅速展寬的河段,或有支流匯入的河段。
形成原因:輸沙能力小于含沙量,多半是在流速沿程突然變小,壞流的減弱或消失,洪枯水流流路不一致等。
4.深槽:淺灘之間,水深較大的河槽部分。
形成原因:在河灣凹岸和河床的束窄段,易受水流沖刷。
5.沙坡:在實習路段凹側有三四個起伏不平的長長的沙坡。
形成原因:河底流速脈動,床面的泥沙被擾動后,床面產生微小的凹凸不平,近底水流與床面互相作用就形成了沙坡。
三. 河漫灘:在實習路段終點的五指山山腳處的嘉陵江凸岸有一塊較寬大的粗粒堆積灘地。此灘地呈一系列弧形壟崗狀沙壩與洼地相間的迂回扇地形。
形成原因:在彎曲型河床中,凹岸被蝕,凸岸堆積作用。洪水期凹岸大量坍塌,凸岸堆積成一條順岸彎曲的沙壩;平水期堆積物較少,成為分隔前后兩次洪水期的兩列沙壩之間的洼地。如此不斷發(fā)展,形成迂回扇地形的河漫灘。
四. 階地:站在高處可看出對岸明顯的階地地貌。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階坡上出露了基巖和明顯的階地面。由于第一級階地面上是我校的桑樹種植基地,所以保存了比較完整的原始階地地貌,而在這岸的階地已被居民建筑等所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