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水土流失極其嚴重,保護水土資源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重慶是我國嚴重水土流失的地區(qū)之一,本文從地貌、氣候、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工程與城市建設等方面探討了重慶市水土流失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和加強水土保持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水土流失;影響因素;水土保持;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重慶的土地總面積有8.24萬km²,是我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轄市,其資源豐富,經濟輻射范圍遼闊,是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中心之一,擔負著帶動和促進西南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任。然而,相對落后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及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其在西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不相適應。重慶市水土流失嚴重,近年來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加大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投資,但水土流失仍呈惡化趨勢,水土流失已成為嚴重制約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因素之一。
1 重慶市水土流失狀況
根據(jù)水利部水土保持監(jiān)測中心制定的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土壤侵蝕分級標準(sl19096),按照土壤侵蝕模數(shù)和坡度、植被覆蓋率等其它相關指標,將水土流失程度劃分為微度、輕度、中度、強度、極強度和劇烈侵蝕6 個級別,通常把輕度以上土壤侵蝕面積看作該區(qū)域水土流失總面積。重慶市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強度大,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全市總水土流失面積為52 039.53 km²,占土地總面積的63.15%,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3 548.18 t / akm²,每年的土壤侵蝕總量達1.85 億t。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39 021.97 km²,占全市總面積的47.36%,占水土流失面積的75%;強度、極強度和劇烈侵蝕的面積之和為13 777.88 km²,占總面積的16.7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26.48%。也就是說,全市近1 / 2 面積上存在中度以上土壤侵蝕,強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超過總流失面積的1 / 4,可見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
嚴重的水土流失將直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河床淤積和抬高,洪澇災害加重,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國家加強了國土整治規(guī)劃工作,重慶納入了長江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qū),隨著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開展,重慶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有了一定進展。隨著西部大開發(fā)和退耕還林措施的實施,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廣泛重視。然而研究表明,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重慶市水土流失仍呈惡化趨勢。據(jù)該市水利局提供的數(shù)據(jù),1998年以來,重慶在城鎮(zhèn)建設、道路施工、礦業(yè)開采等過程中,新增水土流失面積4.2萬hm²,而得到治理的僅有1.1萬hm²。
2 重慶市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許多,如水文、氣象、地質、地貌、植被、土壤等;人為活動因素包括濫伐森林、陡坡開墾、不合理耕作、過度放牧以及開礦、修路等。土壤自然侵蝕過程一般比較緩慢,侵蝕量小于或接近成土過程形成的物質量,土壤侵蝕從土壤的自然形成過程取得補償,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一般危害不大。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尤其是對植被的破壞,導致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失去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過程。人為加速侵蝕的速率比自然侵蝕大數(shù)十倍甚至數(shù)百倍,自然侵蝕狀態(tài)下需千百年才能移去的表土,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流失殆盡,人類不恰當?shù)慕洕顒邮撬亮魇У母础?nbsp;
2.1 地質地貌條件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不同種類巖石及其風化產物具有不同的物質組成和特征,其遺留給土壤的性質如質地、礦物養(yǎng)分組成和含水量等也不相同,對水土流失產生不同影響。紫紅色泥巖、砂質頁巖及泥巖和砂巖互層狀地層廣泛分布于重慶中西部地區(qū)。這類巖石容易風化,風化產物富含礦物營養(yǎng),多被開墾為耕地,所形成的紫色土,質地粘重,持水性低,一般水土流失較嚴重。地貌因素主要通過影響坡地上的徑流特征來影響水土流失,坡度和坡長是影響水土流失最基本的地貌因素。坡度越大徑流流速越大,同時土體的穩(wěn)定性越差,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同樣的坡度條件下,坡面越長匯集的徑流越多,水土流失就會越嚴重。重慶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中低山約占總面積的94%,其中坡度大于150 的山地面積占85%。中山主要分布于北部和東南部,中部地區(qū)多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長江左岸的西部地區(qū)。這種地形特征易使降雨形成徑流,并造成較強的土壤侵蝕。臺地和平壩面積僅占總面積的6%,水土流失相對較弱。
2.2 氣候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氣候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之一是降水,降水量及其時空變化與水土流失有直接的關系。重慶市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豐沛且年內分布不均。年降水量達1 100 ~ 1 400 mm,庫區(qū)最豐年達1 531.8 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 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下半年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8%左右。另一特點是降雨強度和一次降雨量都比較大,據(jù)記錄顯示,最大日暴雨量達278.9 mm,涪陵站達308.9 mm,降水量也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而加大。山高坡陡,暴雨產生了極大的沖刷力,幾次雨量大、降水強度也大的暴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往往占全年水土流失量的絕大部分。
2.3 植被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積極因素,植被通過林冠的截留降雨作用、枯枝落葉層的蓄水保土作用、根系的固土作用等,減緩地表徑流的強度,提高土壤的抗侵蝕能力,減小水土流失量。具有喬灌草3 層結構的高植被覆蓋地區(qū),保水、保土效果十分明顯,一般無明顯的水土流失現(xiàn)象。據(jù)資料分析,在等雨量條件下,覆蓋度在95% 以上的耕地,徑流系數(shù)為0.23,而覆蓋度為15%的農地徑流系數(shù)為0.59,通常茂密的森林或具有喬灌草多層結構的地區(qū),流失量僅為農耕地的1 / 1 000 ~ 1 / 10 000。重慶市森林覆蓋率相對較低,90 年代初期,重慶市的森林覆蓋率全區(qū)平均約13%。十多年來,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等措施,森林面積雖有所擴大,目前森林覆蓋率也只有25%左右。西部、北部和西南部部分山地植被保護較好,森林覆蓋率達30%以上,水土流失程度明顯較輕。
2.4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胡亂開墾農田、過量砍伐森林、過度放牧等這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都可使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從而加劇水土流失的發(fā)生。重慶市人口稠密,人均土地面積僅0.27 hm²,是全國人均土地面積0.78 hm² 的34.6%,在全國處于低水平。三峽工程的興建,還將淹沒該區(qū)2.7萬hm²土地,交通、能源、城市建設和移民搬遷也將占用大量土地。2002 年重慶市人均實有耕地面積0.044hm²,不足于全國平均水平(0.098hm²)的1 / 2,而且水田面積少,旱坡地多。重慶是我國坡地開墾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據(jù)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的結果,重慶市全部耕地中坡度大于25 的坡耕地面積占16.12%,超出全國平均11.6個百分點,超出西部平均4.1個百分點。坡度大于15 的坡耕地面積占全部耕地面積的近1 / 2(表一)。三峽庫區(qū)耕地資源更加缺乏,人均耕地只有0.07hm²,其中66.3%為旱地,坡旱地又占旱地面積的83.1%。人多地少導致毀林開荒、陡坡墾殖現(xiàn)象普遍,坡耕地已成為江河泥沙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