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戰(zhàn)后,政治形勢的變動,經濟的盛衰,建筑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局部地區(qū)戰(zhàn)爭等多種因素,都直接與間接影響各國的建筑活動。經過戰(zhàn)后恢復時期,發(fā)達國家經濟開始迅速發(fā)展,盡管有的國家曾受到經濟衰退或能源危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第三世界一些國家的建筑也很活躍?傊20世紀60年代以前,建筑技術飛速發(fā)展,建筑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現(xiàn)代建筑”設計原則大普及。60年代以后,生產的急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種標榜個人與個性的社會思潮興起,受社會各種思潮的影響,及幾位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的去世,各種設計思潮應運而生。出現(xiàn)建筑思潮多元化的局面,促使建筑向講求形式,標新立異的方向發(fā)展。
一、”理性主義”充實與提高
特點:在堅持“現(xiàn)代主義”的設計原則和方法,講求功能與技術合理的同時,注意結合環(huán)境與服務對象的生活情趣需要,力圖在新的要求與條件下把同建筑有關的在形式上、技術上、社會上和經濟上的各種問題統(tǒng)一起來考慮,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切實可行的新經驗。
代表作品:協(xié)和建筑師事務所(TAC),設計的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按功能結合地形布置,空間參差,尺度得當。西水橋小學與阿姆斯特丹兒童之家,采用“多簇式”設計。何塞·昆西公立學校,用多方協(xié)商、共同研究的方法設計出的具有特點的建筑。
1957年西柏林漢莎區(qū)的Interbau國際住宅展覽會,規(guī)劃布局自由,注意朝向、陽光、通風,房屋位于綠化中,環(huán)境宜人,住宅類型多樣。
二、講求技術精美的傾向
特點:在設計方法上屬于“重理”的一種思潮,以密斯·凡·德·羅為代表強調結構邏輯性(即對結構的合理運用和忠實表現(xiàn))和自由分割空間在建筑造型中的體現(xiàn)。其特點是用鋼和玻璃為主要材料,構造與施工精確,外形純凈、透明,反映著建筑的材料、結構和它的內部空間。
代表作品: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濱公寓,西格拉姆大廈,西柏林的新國家美術館,在“少就是多”的理論依據下,以“全面空間”、“純凈形式”和“模數(shù)構圖”為設計方法與手法的實例。并形成了“密斯風格”。小沙里寧設計的通用汽車技術中心是技術上精益求精與人們在形式上的心理要求相協(xié)調的嘗試。
三,粗野主義頃向
特點:有時被理解為藝術形式,有時指一種設計傾向。其作品的特點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構件和它們粗魯?shù)慕M合。同時還認為建筑的美不僅以結構與材料的真實表現(xiàn)作為準則,而且還要暴露房屋的服務性設施。與講求技術精美傾向不同點是要經濟地,從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與粗野感中尋求形式上的出路。而從形式上看,其表現(xiàn)又是多種多樣的。
代表作品:勒·柯布西耶的馬賽公寓,昌迪加爾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婦(Smifl~son)的亨斯特頓(Hunstanton)學校,魯?shù)婪虻囊敶髮W建筑與藝術系大樓,斯特林的萊斯特 (Leicester)大學工程館等。
四、典雅主義傾向
特點:致力于運用傳統(tǒng)美學法則來使現(xiàn)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guī)整、端莊與典雅的莊嚴感。主要在美國。
代表作品:實例有約翰遜等設計的紐約林肯文化中心,謝爾屯(Sheldon)藝術紀念館,斯東的美國駐新德里大便館和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的美國館,雅馬薩基(Yamasaki)的麥格拉格(Megregor)紀念會議中心,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等。
五、高度工業(yè)技術傾向
特點:指不僅堅持在建筑中采用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極力表現(xiàn)新技術的傾向。主張采用最新的材料制造體量輕、用料省、能快速靈活地裝配改造的結構與房屋,并加以表現(xiàn)。設計上強調系統(tǒng)設計和參數(shù)設計。使“機器美”迎合人們的悅目要求。日本出現(xiàn)的新陳代謝派強調事物的生長變化與死亡,極力主張采用最新技術來解決。為解決城市問題,出現(xiàn)用預制標準化構件裝配成大型、多層或高層的“巨型結構”。
代表作品:SOM事務所設計的布魯塞爾蘭姆伯特(Lambert)銀行大樓,科羅拉多州空軍士官學院教堂,黑川紀章和丹下健三的新陳代謝派設計的山梨文化會館,皮阿諾和羅杰斯的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
六、人情化與地方性傾向
特點:是現(xiàn)代建筑中比較偏“情”的方面,它是將“理性主義”設計原則結合當?shù)氐牡胤教攸c和民族習慣的發(fā)展,他們既要講技術又要講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強調自己特點。
代表作品:芬蘭的阿爾托(Aalto)是北歐“人情化”與地方性的代表,其代表作珊納特賽羅(S~tynatsalo)鎮(zhèn)中心主樓,沃爾夫斯貝格(Wolfsburg)文化中心。日本丹下健三的香川縣廳舍、倉敷縣廳舍是戰(zhàn)后日本追求地方性的代表。
七、講求個性與象征的傾向
是對現(xiàn)代建筑風格“共性”的反抗,而要使每幢房屋,每一場地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和特征,使人一見印象深刻。因此認為建筑設計是個人的一次精彩表演,認為設計首先來自個人的靈感,來自形式上的與眾不同。故反對集體創(chuàng)作,認為“建筑是不能共同設計的”。其手法有三種:
運用幾何形構圖。如賴特設計的紐約古根海姆(Guggenheim)美術館,貝聿銘的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運用抽象的象征。如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夏隆的柏林愛樂音樂廳,路易斯·康的理查醫(yī)學研究樓。
運用具體的象征。如小沙里寧的環(huán)球航空公司候機樓,伍重的悉尼歌劇院。
八、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潮
20世紀60~70年代以后出現(xiàn)的對現(xiàn)代主義建筑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進而反對和背離現(xiàn)代主義的傾向。他們包括許多派別,探求設計方法和建筑形式、風格的改革。但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和組織。
代表性理論著作:《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文丘里),《后現(xiàn)代建筑的語言》(詹克斯),《形式跟隨慘敗——現(xiàn)代建筑何以行不通》(布萊克),《向拉斯韋加斯學習》(文丘里)。
主要特征。美國建筑師R.斯特恩提出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有三個主要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xiàn)有環(huán)境融合(文脈主義)。英國建筑評論家c.詹克斯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就是至少在兩個層次上說話:一方面它面對其他建筑師和留心特定建筑含義的少數(shù)人士;另一方面它又面向廣大公眾或當?shù)鼐用?rdquo;。
美國建筑師R.文丘里提出:“容許違反前提的推理”,“贊成二元論”。提出保持傳統(tǒng)的做法是“利用傳統(tǒng)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tǒng)的方法組合傳統(tǒng)部件。”“創(chuàng)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xiàn)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
代表性實例:母親住宅(文丘里,1963年),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 (文丘里,1976年),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M.格雷夫斯,1982年),美國新奧爾良市意大利廣場(C.穆爾,1982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P.約翰遜,1984年)等。
九、解構主義建筑
1966年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提出解構主義理論,宣稱結構主義哲學已經過時。1988年3月,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解構主義學術研討會。6月紐約大都會舉辦解構建筑展。蓋里、庫哈斯、哈迪德、里伯斯金、藍天組、屈米、埃森曼七名建筑師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埃森曼提出的解構的基本概念,包括取消體系、反體系、不相信先驅價值、能指與所指之間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系等等。他在建筑中表現(xiàn)“無”、“不在”、“不在的在”等等。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采用“編造”、“解圖”、“解位”、“虛構基地”、“對地的解剖”等。
代表作品: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埃森曼)、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屈米)、加州圣莫尼卡住宅(蓋里)、瑞士巴塞爾維特拉家具公司總部(蓋里)、西班牙比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