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去年年底開展的一個項目,該工程位于東北地區(qū),結構119m不設縫,嚴寒地區(qū)+超長結構,因此做了一個溫度荷載的計算。
其實現(xiàn)在溫度應力的計算其實也并沒有一個很詳細的數值計算方法,跟地震效應一樣應該屬于估算范疇(或許我們可以參照“地震藝術”的說法給溫度效應起個“降溫藝術”的名字?),因此這篇文章中我也暫不著重于各種參數的精確計算,僅從概念角度來做一個分析過程的介紹。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并沒有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我會作為基本假定和相關思考寫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本工程中考慮溫度效應的主要思路如下:樓板采用0.25%雙層雙向構造配筋,在Midas中計算樓板的溫度應力,并把溫度應力產生的配筋作為附加筋加入樓板鋼筋中。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應該將溫度荷載作為一個工況參與荷載組合來配筋,但這種做法比較繁瑣,在設計周期緊張的情況下不容易考慮的那么周全,而且溫度應力計算其實還是更偏向概念設計的范疇,因此就不做那么深入的研究了。這篇文章中主要關注降溫溫差的計算和Midas軟件中的實現(xiàn)。
老規(guī)矩,先給出計算表格的最終形態(tài):
第一部分:降溫溫差的計算
1.1降溫溫差的計算方法
在結構降溫中,我們需要計算的降溫溫差ΔT共有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結構的環(huán)境ΔT1溫差,這部分的計算我們參考《荷載規(guī)范》中的計算公式計算:
第二部分為混凝土的收縮位移當量,這部分我們先計算T時刻的混凝土收縮位移,再除以線膨脹系數,等效為結構的降溫溫差ΔT2。
由于混凝土收縮位移的計算方法很多,也有眾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我這里只選擇了兩種計算方法進行對比,第一種是王鐵夢教授方法,這一部分參考了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編著的《結構設計統(tǒng)一技術措施》(2018)中提供的計算方法,第二種是《公路鋼筋砼及預應力砼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3362-2018)附錄C中的計算方法。
綜上所述,降溫溫差ΔT的計算公式為:
1.2環(huán)境溫差ΔT1
表格中:
合攏溫度——澆筑后澆帶時的溫度,我們認為結構的合攏溫度就是結構的初始溫度
考慮誤差——在計算最高和最低初始平均溫度時的溫度
使用溫度——結構在平時使用時的最低、最高溫度,這里我們按東北地區(qū)冬季集中供暖的18度室溫和夏季有空調時的26度室溫考慮
最大升溫和最大降溫的公式如下:
1.3混凝土收縮當量——王鐵夢教授方法
該計算方法來自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編著的《結構設計統(tǒng)一技術措施》(2018)
表中:
——計算砼最大收縮應變
的相關參數,基本都是查表得出,具體詳見《統(tǒng)一措施》
需要說明的是M8中,由于地下室墻體單面臨空,因此水力半徑按一半周長計算
——系數M的連乘
——標準狀態(tài)下砼最大收縮應變,取3.24e-4
——砼齡期,隨著時間的增長,混凝土收縮當量會減小,溫度效應會減弱,一般取120天或180天
1.4《公路砼規(guī)》方法
《公路砼規(guī)》附錄C:
計算表格如下:
經過幾組數據的實驗,兩種方法的計算差異還是比較大的,我猜想原因可能是因為道橋和建筑的結構構件形狀尺寸差異較大,而且從公式中修正系數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不知道哪位工程師對這個問題有所研究?請幫我解惑一下。。
從結果看王鐵夢公式的計算結果更符合直覺,因此我們下面的計算均取該方法的計算結果計算。
1.5各樓層降溫溫差的計算
(20190214勘誤:根據@bali同學提醒,屋頂板的使用溫度應該是(-32+18)/2=-7度)
按建筑中地下室墻體、地下室頂板、地上樓面板、屋面板分別計算各部分的降溫溫差
表中:
Tsmin——地下墻體考慮地下室無供暖,按室溫4度;地下室頂板考慮4度和室溫18度平均,按11度;屋頂板取室外最低溫度-32度和室溫18度平均,按-25度
配筋率——均按0.25%雙層雙向配筋
構件類型——地下室墻體按單面降溫計算
徐變系數——考慮混凝土的應力松弛,取0.3
剛度退化——考慮混凝土剛度退化,取0.85
第二部分:Midas軟件實現(xiàn)
2.1建模相關
建模是直接導入的,導入過程很復雜
PKPM導YJK,在YJK里改成全樓彈性板6,再導成Midas。。
這樣的好處就在于省的自己在Midas里劃分網格了
2.2溫度荷載工況
2.3溫度荷載輸入
簡單的輸入單元溫度即可,系統(tǒng)溫度是整個工程的升降溫,節(jié)點溫度適用于整個工程不均勻升降溫的情況
地上屋面板
地上樓面板
地下室頂板
地下室外墻
2.4計算結果
位移計算結果:
地下室頂板X方向板單元軸方向應力:
300厚板區(qū)域局部放大:
可以發(fā)現(xiàn)厚板區(qū)應力基本在2~3MPa之間,局部會到3.8MPa左右
180厚板區(qū)域局部放大:
可以發(fā)現(xiàn)薄板區(qū)應力基本在1.5~3MPa之間,局部3.6MPa
2.5溫度鋼筋計算
砼抗拉強度設計值ft=1.43N/mm2,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y=360N/mm2
板厚=300mm,板應力=3.0MPa時:
板厚=180mm,板應力=2.6MPa時:
式中:
1.4為溫度荷載組合分項系數
0.6為溫度荷載的組合值系數
As為板的單層溫度鋼筋配筋量
2.6配筋方法
計算出了溫度鋼筋,我們就可以先選好樓板的通長鋼筋,再選擇支座或跨中的附加鋼筋,需要注意的是:
沒有溫度鋼筋的情況下:
有溫度鋼筋的情況下:
編寫配筋表如下:
第三部分:相關思考
1、首先是混凝土收縮當量的計算,前文中已經說明,收縮當量的計算方法有很多,其中王鐵夢教授的方法應該說是比較實用的,但是也有很多研究表示王鐵夢公式計算出的收縮當量比實驗值要小,另外我國的公路砼規(guī)、美國規(guī)范、歐洲規(guī)范、日本規(guī)范也各有各的算法,這些算法中究竟哪個更符合實際情況?作為工程師想要深入研究還是感覺力不從心,就留給科研人員頭疼吧。
2、在計算屋面溫度時,我采用的是室內外溫差取平均的方法,這個方法其實在有外保溫做法的情況下是偏保守了一點,實際情況應該會與這個假定有所不同。
3、在計算地下室外墻的溫度時,我只考慮了臨空面的降溫,臨土面的溫度并未考慮,這是因為我確實沒有找到氣溫和土壤溫度關系的相關資料,我也詢問了一些同學同事,多數表示地下室外墻并沒有考慮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不知道有沒有熟悉這方面的工程師有可以學習的資料。
4、該工程基礎的邊界條件設為全固接,但實際上基礎對地下室外墻的嵌固作用并非完全固定,而是也會有變形發(fā)生,理論上設為彈性連接更為準確,但由于缺乏彈性連接的設置參數,因此還是暫定為全固接,實際情況應該會優(yōu)于現(xiàn)在的計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