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跨度空間結構是目前發(fā)展最快的結構類型。大跨度建筑及作為其核心的空間結構技術的發(fā)展戰(zhàn)況是代表一個國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大跨度結構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具體如下文所示:
關鍵詞:大跨度空間結構;拱券結構及穹隆結構;椼架結構與網架結構;殼體結構;懸索結構;膜結構
一、拱券結構及穹隆結構
從迄今還保存著的古希臘宏大的露天劇場遺跡來看,人類大約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古代建筑室內空間的擴大是和拱結構的演變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著的,從建筑歷史發(fā)展的觀點來看,一切拱結構-包括各種形式的券、筒形拱、交叉拱、穹隆-的變化和發(fā)展,都可以說是人類為了謀求更大室內空間的產物。券拱技術是羅馬建筑最大的特色及成就,它對歐洲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影響之大無與倫比。羅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間組合、藝術形式和風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規(guī)模等等都是同券拱結構有密切聯(lián)系。
拱形結構在承受荷重后除產生重力外還要產生橫向的推力,為保持穩(wěn)定,這種結構必須要有堅實、寬厚的支座。例如以筒形拱來形成空間,反映在平面上必須有兩條互相平行的厚實的側墻,拱的跨度越大,支承它的墻則越厚。很明顯,這必然會影響空間組合的靈活性。為了克服這種局限,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又在單向筒形拱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雙向交叉的筒形拱。而之后為了建筑的發(fā)展熱門又創(chuàng)造出了穹隆結構穹隆結構也是一種古老的大跨度結構形式,早在公元前14世 紀建造的阿托雷斯寶庫所運用的就是一個直徑為14.5米的疊澀穹隆。到了羅馬時代,半球形的穹隆結構已被廣泛地運用于各種類型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潘泰翁神廟。神殿的直徑為43.3米,其上部覆蓋的是一個由混凝土做成的穹隆結構。
在大跨度結構中,結構的支點越分散,對于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的約束性就越強;反之,結構的支承點越集中,其靈活性就越大。從羅馬時代的筒形拱衍變成高直式的尖拱拱肋結構;從半球形的穹隆結構發(fā)展成帶有帆拱的穹隆結構,都表明由于支承點的相對集中而給空間組合帶來極大的靈活性。
二、椼架結構與網架結構
椼架也是一種大跨度結構。在古代,雖然也有用木材做成各種形式的構架作為屋頂結構的,但是符合力學原理的新型椼架的出現卻是現代的事。椼架結構雖然可以跨越較大的空間,但是由于它自身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且上弦一般又呈兩坡后曲線的形式,所以只適合擔當作屋頂結構。
網架結構也是一種新型大跨度空間結構。它具有剛度大、變形小、應力分布均勻、能大幅度地減輕結構自重和節(jié)省材料等優(yōu)點。網架結構可以用木材、鋼筋混凝土或鋼材來做,并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使用靈活方便,可適應于多種形式的建筑平面的要求。近來國內外許多大跨度公共建筑或工業(yè)建筑均普遍地采用這種新型的大跨度空間結構來覆蓋巨大的空間。
網架結構可分為單層平面網架、單層曲面網架、單層平板網架和雙層穹隆網架等多種形式。但層平面網架多由兩組互相正交的正方形網格組成,可以正方,也可以斜放。這種網架比較適合于正方形或接近于正方形的巨型平面建筑。如果把單層平面網架改變?yōu)榍?拱或穹隆網架,或可以進一步提高結構的剛度并減小構件所承受的彎曲力。從而增大結構的跨度。
網架結構象框架結構一樣,承重系統(tǒng)與非承重系統(tǒng)有明確的分工,即支承建筑空間的骨架是承重系統(tǒng),而分割室內外空間的圍護結構和輕質隔斷,是不承受荷載的。在網架結構體系下,室內空間常依照功能要求進行分隔,可以使封閉的,也可以是半封閉或開敞的。
當今,空間平板網架結構在我國已有較大發(fā)展,而由于網架結構多采用金屬管材制造,能承受較大的縱向彎曲力,與一般鋼結構相比,可節(jié)約大量鋼材和降低施工費用(根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節(jié)約鋼材約35%,降低施工費用約25%,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耗鋼量接近于普通鋼筋混凝土梁中的鋼筋數量)。因此,空間網架的結構形式,用于大跨度建筑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另外,由于空間平板網架具有很大的剛度,所以結構高度不大,這對于大跨度空間造型的創(chuàng)作,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
三、殼體結構
一般而言,用輕質高強材料做成的結構,若按強度計算,其剖面尺寸可以大大地減小,但是這種結構在荷載的作用下,卻容易因變形而失去穩(wěn)定并最后導致破壞。而殼體結構正是由于合理的外形,不僅內部應力分配既合理又均勻,同時又可以保持極好的穩(wěn)定性,所以殼體結構盡管厚度極小卻可以覆蓋很大的空間。
殼體結構的剛度,取決于它的合理形狀,而不像其他結構形式需要加大結構斷面,所以材料消耗量低;其靜載也不像其他結構形式那樣隨跨度增大而加大,所以其厚度可以做得很。辉摻Y構的承重和無蓋合而為一,使其更加經濟有效,且在建筑空間利用上越加充分。
殼體結構按其受力情況不同可以分為折板、單曲面殼和雙曲面殼等多種類型。在實際應用中,殼體結構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例如悉尼歌劇院,其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一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 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而殼體結構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組合起來使用;既可以用來覆蓋大面積空間,又可以用來覆蓋中等面積的空間;既適合方形、矩形平面要求,又可以適應圓形平面、三角形平面,及至其他特殊形狀平面的要求。
因為殼體結構屬于高效能空間薄壁結構范疇,可以適應于力學要求的各種曲線形狀,所以其承受彎曲及扭轉的能力遠比平面結構系統(tǒng)大。另外,因結構受力均勻,因而可充分發(fā)揮材料的材耗,所以殼體結構體系非常適用于大跨度的各類建筑。
四、懸索結構
由于鋼的強度很高,很小的截面就能夠承受很大的拉力,因而在本世紀初就開始用鋼索來懸吊屋頂結構。懸索在均勻荷載作用下必然下垂而呈懸鏈曲線的形式,索的兩端不僅會產生垂直向下的壓力,而且還會產生向內的水平拉力。單向懸索結構為了支承懸索并保持平衡,必須在索的兩端設置立柱和斜向拉索,以分別承受懸索所給予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拉力。單向懸索的穩(wěn)定性很差,特別是在風力的作用下,容易產生振動和失穩(wěn)。
為了提高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抗風能力,還可以采用雙層懸索或雙向懸索。雙層懸索結構平面呈圓形,索分上下兩層,下層索承受屋頂全部荷載,為承重索;上層索起穩(wěn)定作用,為穩(wěn)定索,上下兩層索均張拉于內外兩個圓環(huán)上而形成整體。這種形式的懸索結構承重索與穩(wěn)定索具有相反的彎曲方向,這兩種索交織成索網,經過預張拉后形成整體,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抗風能力。
懸索結構除跨度大、自重輕、用料省外還具有平面形式多樣(除可覆蓋一般矩形平面外還可以覆蓋圓形、橢圓、正方形、菱形乃至其他不規(guī)則平面的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大、范圍廣;由多變的曲面所形成的內部空間既寬大宏偉又富有運動感;主剖面呈下凹的曲面形式,曲率平緩,如處理得當既能順應功能要求又可以大大節(jié)省空間和空調費用;形式變化多樣,可以為建筑形體和立面處理提供新的可能性。
在大跨度結構建筑選型時,懸索結構由于沒有繁瑣支撐體系的屋蓋結構選型,所以該種結構是較為理想的形式。在荷載作用下,懸索結構體系能承受巨大的拉力,因此要求設置能承受較大壓力的構件與之相平衡。
五、膜結構
膜結構是空間結構中最新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類型,它以性能優(yōu)良的織物為材料,或是向膜內充氣,由空氣壓力支撐膜面,或是利用柔性鋼索或剛性骨架將膜面繃緊,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剛度并能覆蓋大跨度結構體系。膜結構既能承重又能起圍護作用,與傳統(tǒng)結構相比,其重量卻大大減輕,僅為一般屋蓋重量的1/10-1/30。
膜結構按其支承方式的不同,一般包括:
。1)空氣膜結構-跨度大時可用氣承式,就是在建筑物內部空間注以空氣,屋面的拱度一般都較低,以減小欺壓,大跨度時往往在建筑物的對角線方向布置交叉的鋼索,對膜面起加勁作用。而氣脹式空氣膜結構則是將膜材做成周圍密封的圓形雙層,充氣后形成飛碟狀;或將膜材作成半圓形圓筒,充氣后如同半個輪胎,以此為單元組合成各種屋蓋。該膜結構主要用在跨度較小的臨時性建筑上。
(2)懸掛膜結構-一般采用獨立的桅桿或拱作為支承結構將鋼索與膜材懸掛起來,然后利用鋼索向膜面施加張力將其繃緊,這樣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剛度的屋蓋。
。3)骨架支撐膜結構-這是以鋼骨架代替了空氣膜結構中的空氣作為膜的支撐結構,骨架可按建筑要求選用拱、網殼之類的結構,然后在骨架上敷設膜材并繃緊,適用于平面為方形、圓形或矩形的建筑物。
。4)復合膜結構-這是膜結構中新的結構體系,由鋼索、膜材及少量受壓的桿件組成,由于主要用于圓形平面,稱“索穹頂”。這個體系包括連續(xù)的拉索和單獨的壓桿,在荷載作用下,力從中心受拉環(huán)或椼架通過放射狀的徑向脊索、谷索、環(huán)向拉索、斜拉索傳向周圍的受壓環(huán)梁。扇形的膜面從中心環(huán)向外環(huán)方向展開。通過對鋼索施加拉力而繃緊,固定在壓桿與接合處的節(jié)點上。該結構適用于大跨度的圓形或橢圓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