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幾乎很少有人不知道長度單位“米”。但“米制”單位源于何處,它與測繪有何關(guān)系?卻鮮為人知。
原來早在1792年,法國國民議會決定建立新的長度單位要與地球橢球子午線弧長發(fā)生聯(lián)系。為此,從1792~1797年進行了弧度測量,計算了1800年德蘭勃爾橢球,取其子午圈長度的四千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稱為1米。1872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長度會議上決定,制造31支“米原型尺”,每支尺都編了號。除了N0.6號為國際原尺外,其它的都以國際原型尺為標準,精密檢定,求出長度,分發(fā)各國保存,作為長度單位的標準。我國因未加入國際度量衡協(xié)會,沒有獲得米原型尺。這種實物“米”定義為“1米是N0.6‘米原型尺’在冰溶點溫度時兩刻劃線間的距離。”其缺點是:難以復(fù)現(xiàn),容易損壞;隨時間有緩慢變化;精度不夠高,僅1~2×10-6;少數(shù)國家有,滿足不了大多數(shù)國家長度傳遞的要 求。因此,實物米需用自然米來代替。
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光波米的定義,第二次“米”定義為“氪-86原子的2P10 和5d5 能級之間躍遷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 1650 763.73倍為 1米。” 氪-86譜線輪廓稍微有些不對稱,光波米在實驗室復(fù)現(xiàn)精度為 4 × 10-9 。
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會議上通過了第三次光速米的定義,“1米是光在真空中 299 792 458分之一秒時間內(nèi)所傳播的距離。”
用子午圈弧長來制定長度單位,在中國早已采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2年),規(guī)定子午圈 l°弧長為200里,l里分1800尺,即1尺等于0.O1″子午圈弧長。
1984年我國國務(wù)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規(guī)定,從1990年以后,長度單位一律采用國際單位制的單位名稱米,取消日常生活中長期沿用的市制計量單位市尺。